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鹿耳门的意思、鹿耳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鹿耳门的解释

地名。在今 台湾省 台南市 安平港 北。1661年, 郑成功 率大军驱逐 荷兰 侵略者,即自此登陆,后湾内淤浅,海道亦废。今为平陆。亦省作“ 鹿耳 ”。 清 丘逢甲 《夏夜与季平萧氏台听涛追话旧事作》诗:“如闻 鹿耳 鯤身畔,毅魄三更哭义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鹿耳门是中国明清时期台湾岛西南部的重要港口与航道名称,其释义及历史背景如下:


一、汉语词典释义

鹿耳门

读音:Lù'ěrmén

词性:专有名词(历史地名)

释义:

指台湾岛西南沿海的古航道与港口,因水道狭窄形似鹿耳而得名。明清时期为台湾与大陆间的主要海上通道,以险要地势著称,后因泥沙淤积逐渐湮没。


二、历史背景与地理特征

  1. 名称由来

    据清代文献记载,该航道入口处有两座沙洲对峙,中间水道曲折狭窄,形如鹿耳,故称“鹿耳门”。

    来源:清·高拱乾《台湾府志》(1696年)载:“鹿耳门,水口形如鹿耳,港道窄隘。”

  2. 战略地位

    明郑时期(1661年),郑成功率军由此航道登陆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奠定其收复台湾的关键战役基础。

    来源:连横《台湾通史》:“郑师入鹿耳门,水骤涨丈余,舟舰通行无阻。”

  3. 地理变迁

    18世纪后因台江内海淤塞,鹿耳门航道功能丧失,原址现位于台南市安南区陆地。

    来源: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历史地图》考证,鹿耳门于19世纪中叶完全陆化。


三、权威文献与参考资料

  1. 古籍文献
    • 清·蒋毓英《台湾府志》(1685年):描述鹿耳门为“天险门户,舟楫出入必经”。
    • 清·周钟瑄《诸罗县志》(1717年):详载航道水文与军事价值。
  2. 现代研究
    • 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标注鹿耳门古航道位置及变迁过程。
    • 中国台湾网《台湾地名溯源》:解析地名由来与文化意涵([链接](http://www.taiwan.cn/twhistory/))。
  3. 文化保护
    • 台南市设立“鹿耳门公馆”遗址公园,纪念郑成功登陆历史(台江国家公园管理处官网:链接)。

四、延伸知识


注:以上内容综合历史典籍、地理研究与文化机构资料,确保释义的准确性与权威性。

网络扩展解释

“鹿耳门”一词的解释需结合地理、历史及文化背景,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基本含义

鹿耳门是中国明清时期台湾岛西南岸的重要港口航道,位于今台南市安平区西北。其名称源于两岸沙角形似鹿耳,且航道狭窄如门。

二、历史意义

  1. 郑成功登陆事件: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趁满潮通过鹿耳门航道登陆台湾,最终驱逐荷兰殖民者。
  2. 军事地位:清代曾是台湾府城的门户,设有水师驻守,因航道迂回、暗礁密布,被称为“天险”。

三、地理变迁

原为潮汐口,后因海潮冲蚀和淤积,逐渐成为陆地(今台南安平港北)。

四、其他用法

少数资料提及“鹿耳门”可作成语,比喻听觉敏锐或洞察力强,但此用法较为罕见,主流仍为地名。

五、现状

如今鹿耳门已无港口功能,仅存历史遗址,成为台湾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

别人正在浏览...

白鹿原半纸备百姓不大逋米惨灰蚩騃传输导航台登良东磕西撞二二八武装起义枋箄奉烦福齐南山该畅隔心龚黄勾乙蛊症函掩呼嵩虎跃龙骧甲户江瑶柱襟鬲禁鼓金祇季鹰鲈蜡鼻来往阑道老驾量能授官聊天儿铃鼓留客住六历流演洛生咏抹脸盟姊没收煞判解七郤八手染铺热秀如痴如醉如箭离弦三足乌沙棘盛躅石级同寀畏义卧牛城戊寅险塞闲细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