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瓶竭罍恥"。
“瓶罍之恥”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該成語原指因未能盡責或互助而感到愧疚,後引申為對自身或他人品行不端的羞恥感。其核心與“瓶竭罍恥”相通。
源自《詩經·小雅·蓼莪》:“瓶之罄矣,維罍之恥。”
部分詞典将其簡化為“瓶竭罍恥”的同義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責任還是品行問題。
建議參考《詩經》原典及權威注釋(如漢典、滬江詞典)以準确理解其古典含義。
《瓶罍之恥》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瓶瓦罍|棊子等容器之傲不容呶,傲慢自大之意。形容人驕傲自滿,不顧他人感受,自以為是。
《瓶罍之恥》的拆分部首是瓦(wǎ)和蓋(gài),共計9個筆畫。
《瓶罍之恥》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昭公二十四年》:“昔吳子處子弟之間。受要三千。更擊狄人于墳之下,狄人無以應也。朝服衣冠者。舍人于大門之外。賓客者。舍人于廟門之外。直袒者。舍人于祖廟之下。外宗者。舍人于瓶罍之内。”
《瓶罍之恥》在繁體中的寫法是『瓶罍之恥』。
《瓶罍之恥》這個成語在古時候的寫法是『瓶罍之恥』。
他的自大和傲慢使他成為朋友們眼中的《瓶罍之恥》。
草木蕭疏、滿腹經綸、宛轉悠揚、四海之内皆兄弟、森羅萬象、心曠神怡。
驕傲自滿、自以為是、目空一切。
謙虛謹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