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宋蘇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扪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鑰以為日也。日之與鐘鑰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後以"盲翁扪鑰"比喻隻憑片面了解或局部經驗就對事物妄加判斷。
“盲翁扪鑰”是一個漢語成語,比喻僅憑片面了解或局部經驗就對事物妄加判斷,常用來批評缺乏全面認知的主觀臆斷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成語原指盲人通過觸摸鑰匙來揣測太陽的形狀(因鑰與“籥”通假,後者為古代管樂器,形狀細長)。引申為僅依靠零散、局部的感知或經驗去推斷整體,導緻結論片面或錯誤。
出自北宋蘇轼《日喻》中的寓言:
生而盲者不識日,問于有目者。或告之:“日之狀如銅盤。”盲者扣盤而得其聲,後聞鐘聲以為日;或告之:“日之光如燭。”盲者扪燭而得其形,後揣籥(鑰匙)亦以為日。
故事中,盲人通過觸摸銅盤、蠟燭和鑰匙的局部特征,錯誤地拼湊出太陽的形象,諷刺了脫離實際、以偏概全的認知方式。
該成語不僅批判片面認知,還隱含對“間接經驗局限性”的反思,提醒人們需結合實踐與多角度觀察,避免主觀臆斷。
《盲翁扪鑰》是一個成語,意指盲人摸索着鑰匙,比喻做事沒有把握、不知所措。
《盲翁扪鑰》由三個字組成,拆分的部首分别是目、羽、钅,其中目(mù)意為眼睛,羽(yǔ)意為羽毛,钅(qián)意為金屬。
根據拆分的部首和筆畫,可以将《盲翁扪鑰》的拆分順序為目-羽-钅。
《盲翁扪鑰》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小說《水浒傳》中,原形是“盲摸鑰匙”。後來在清代經過修改,成為了現在的《盲翁扪鑰》。
在繁體字中,《盲翁扪鑰》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盲翁扪鑰》的字形有所不同。
盲字的舊字形為䖒,翁字的舊字形為翁,扪字的舊字形為悶,鑰字的舊字形為鑰。
他對這個問題完全沒有頭緒,真是像《盲翁扪鑰》一樣。
他在工作中總是感到迷茫,就像《盲翁扪鑰》一般。
組詞:盲目、翁主、扪心自問、鑰匙、鑰匙扣。
近義詞:茫然不知所措、張皇失措、手足無措。
反義詞:明智從容、泰然自若、心明眼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