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服喪制度之一。古制,父在母死,服喪一年。自 唐 垂拱 年間始,改為三年。見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吉兇典制·母服》。
(2).居母喪所穿的喪服。《資治通鑒·唐文宗太和八年》:“時 仲言 有母服,難入禁中,乃使衣民服,號 王山人 。”
“母服”是古代喪禮制度中的術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子女在母親喪期所穿的特定服飾,通常以粗麻布制成,體現哀悼之禮。例如《資治通鑒》記載唐文宗時期,官員李仲言因居母喪需穿母服,為避嫌改穿平民服飾()。
以上信息綜合了古代禮制演變和文獻記載,如需進一步研究可查閱《唐會要》《新唐書·禮樂志》等史料。
母服這個詞是指女子對母親的服侍或孝敬。
母服的部首是毋(wú),筆畫數為10。
母服一詞源自于《孟子·離婁上》:“而毋服于寝廟,途疾而不疾趨。”在古代中國,男女對待父母的孝道有着不同的稱呼,男子對父親的尊敬稱為“鞠躬”,而女子對母親的服侍則被稱為“母服”。
母服的繁體寫法為「母褔」。
在古代漢字中,母服的寫法為「母複」。
1. 她一直以來都非常善于母服,對母親非常盡孝。
2. 母親年邁,她時常穿着鮮豔的衣服為母親添置衣物,以示母服之情。
1. 母慈子孝
2. 母子情深
3. 母以子貴
母順(指女子對母親的順從和孝順)
逆子(指不孝順母親的兒子,與母服正好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