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肉的意思、鼎肉的詳細解釋
鼎肉的解釋
已經解割的牲肉。亦指熟肉。《禮記·少儀》:“其以鼎肉,則執以将命。” 鄭玄 注:“鼎肉,謂牲體已解,可升於鼎。”《孟子·萬章下》:“ 繆公 之於 子思 也,亟問,亟餽鼎肉。” 朱熹 集注:“鼎肉,熟肉也。”
詞語分解
- 鼎的解釋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銅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鍋:鼎罐。鼎鍋。 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征:鼎彜。九鼎。定鼎。問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對峙
- 肉的解釋 肉 ò 人或動物體内紅色、柔軟的組織:肉體。肉類。肉食。肌肉。肉票(被盜匪擄去的人,盜匪借以向他的家屬勒索錢財)。肉身(佛教指肉體)。 果實中*********的部分:桂圓肉。冬瓜肉厚。 果實不脆,不酥:肉瓤西瓜
網絡擴展解釋
“鼎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解析:
-
基本定義
根據多個詞典的解釋,“鼎肉”指已經解割的牲肉,亦可泛指熟肉。古代祭祀或禮儀中,牲肉需經過宰殺、分解後置于鼎中烹煮,因此“鼎肉”既指處理過的生肉,也指烹熟後的肉食。
-
文獻出處與注釋
- 《禮記·少儀》記載:“其以鼎肉,則執以将命。” 鄭玄注:“鼎肉,謂牲體已解,可升于鼎。” 說明鼎肉是分解後可直接放入鼎中烹煮的肉。
- 《孟子·萬章下》提到魯缪公多次向子思贈送“鼎肉”,朱熹集注解釋為“熟肉”,表明此詞在具體語境中可指代熟食。
-
延伸與現代用法
古代鼎作為重要禮器,鼎肉多與祭祀、宴飨等禮儀活動相關。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但在古籍閱讀或曆史研究中仍可能遇到,例如描述青銅鼎修複時,或引用古文場景。
總結來看,“鼎肉”反映了古代飲食與禮制結合的特點,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其指代生肉或熟肉。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孟子》及相關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鼎肉》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放在鼎裡的肉,特指用鼎煮熟或用鼎蒸熟的肉。根據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它的部首是⺼,共有11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飲食文化,鼎是古代祭祀和烹饪的重要器具,而鼎肉則是指用鼎烹饪的肉類食物。
在繁體字中,鼎肉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大緻相似,字形較為簡化。例如,鼎肉在古代一般是寫作「鼎肉」。
以下是關于鼎肉的例句:“他烹饪了一頓美味的鼎肉。”這句話意思是他用鼎煮了一盤美味的肉。
關于組詞,可以有鼎羹、鼎盛、鼎立等等。
與鼎肉近義的詞可以是鼎盛肉,表示繁榮興盛的肉類食物。
而鼎肉的反義詞則可以是生肉,表示未經烹饪的肉類。
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