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戍守西部边疆。 唐 李益 《观回军三韵》:“万里将军没,回旌 陇 戍秋。” 唐 陈陶 《陇西行》之三:“ 陇 戍三看塞草青, 楼烦 新替护 羌 兵。”
“陇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陇戍”指戍守西部边疆的行为或地点,其中“陇”代指甘肃、陕西交界地区(陇山一带),而“戍”表示军队驻守。例如唐代诗句中“陇戍三看塞草青”(陈陶)即描写边疆驻守的场景。
该词多见于唐代边塞诗,如: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背景或地理沿革,可参考来源网页(如、3、8)。
《陇戍》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陇山的边关,指古代中国在陇山一带设立的边防关隘。
《陇戍》的首字部首是阝(阜),由2笔组成;其次字部首是戈,由4笔组成。总共有6画。
《陇戍》是根据汉字词语的意义而命名的。《陇戍》的繁体字为「隴戍」,在台湾常用的繁体字中,「陇」通常写为「隆」,两者意义相同。
古时候汉字《陇戍》的写法与现在基本相同,未有重大变化。
1. 古代陇戍是中国重要的边防线之一。
2. 唐代詹皇思念家乡陇戍的生活。
1. 陇山
2. 陇南
3. 防守陇戍
4. 陇右
1. 隴防
2. 陇关
3. 边陲关隘
内地、中原、腹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