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劫持人質。 漢 馮衍 《與任武達書》:“持質相劫,詞語百車,劍戟在門,何暇有讓?”《三國志·魏志·夏侯惇傳》:“促召兵擊持質者。持質者惶遽叩頭。”《晉書·刑法志》:“科有持質,皆非盜賊,故分以為劫略律。”
“持質”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通過劫持或扣押人質以達到索財、避罪等目的的行為,類似現代“綁架勒索”。
例:《三國志·魏志·夏侯惇傳》記載“促召兵擊持質者”,描述軍隊應對劫持人質事件。
法律術語屬性
漢代至魏晉時期,“持質”被明确列為法律罪名,與盜賊區分,專門指代以人質為要挾的犯罪行為。如《晉書·刑法志》提到“科有持質,皆非盜賊,故分以為劫略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晉書》等古籍原文(來源)。
持質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性格或行為具有穩定、理智、堅定的特點。它代表了一個人持之以恒、堅持正道、不輕易動搖的品質。持質一詞的拆分部首為手和貝,其中手表示動作,貝表示東西。手的筆畫數為4,貝的筆畫數為7,總計為11。
持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在繁體字中,持字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在古代漢字中,持字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具體變化涉及到字形、筆畫順序等因素。
以下是持字的繁體寫法:持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持字的寫法可能會有多種變體,例如「骢」、「持」等,但這些變體的筆畫和基本意思與現代的持字相近。
例句:
1. 他每天都堅持鍛煉身體,真是一個持質之人。
2. 面對困難,她始終保持着持質的态度,沒有崩潰。
組詞:堅持、持之以恒、持重、持久
近義詞:恒心、堅定、穩定、踏實
反義詞:動搖、短暫、浮躁、急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