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治民之道,以德為先。《管子·小問》:“ 桓公 曰:‘善哉!牧民何先?’ 管子 對曰:‘有時先事,有時先政,有時先德,有時先恕。’”
(2).祖先的德行。《戰國策·趙策二》:“嗣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文選·任昉<百辟勸進今上箋>》:“況世哲繼軌,先德在民。” 李周翰 注:“言況 高祖 之家,代有聖哲,有遺德。”
(3).稱别人的父親為先德。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三:“ 唐 劉舍人 蛻 , 桐廬 人,早以文學應進士舉,其先德戒之曰:‘……吾若沒後,慎勿祭祀。’”
(4).有德行的前輩。 唐 慧立 彥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罷講後復北遊,詢求先德。” 唐 張九齡 《酬周判官兼呈耿廣州》詩:“陰慶荷先德,素風慚後裔。” 宋延壽 《宗鏡錄》卷七八:“先德雲:境自虛,不須畏,終朝照矚元無對。”
先德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三個核心層面:
指前代有德行者,特指品德高尚的先輩。此義項源自儒家尊崇先賢的傳統,《漢語大詞典》引《孟子·滕文公上》"陳良,楚産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于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強調對先賢德行的追慕。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先"為"前進也","德"為"升也",二字結合暗含"德行垂範後世"之意。
引申為對祖先或師長的尊稱,常見于碑銘、祭文。清代《康熙字典》注:"先德,猶先賢也",如唐代劉禹錫《彭陽侯令狐氏先廟碑》"奉先德以孝,睦族屬以仁"。此用法凸顯宗法文化中"以德承嗣"的觀念,強調道德血脈的傳承性。
作為文體術語,指記述先人事迹的碑傳文。南朝劉勰《文心雕龍·诔碑》雲:"碑者,埤也。上古帝皇,紀號封禅,樹石埤嶽,故曰碑也",後世将記述先人德行的碑文統稱為"先德錄"。此類文獻多見于墓志銘、家譜序跋,如宋代《歐陽氏譜圖序》載"刻石表先德,示子孫"。
參考資料:
注:古籍原文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紙質版或"中華經典古籍庫"等可信平台核驗
“先德”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治民之道,以德為先
指治理國家或民衆時,将道德教化置于首位。這一用法最早見于《管子·小問》,強調“有時先德”的治國理念。
祖先的德行
用于稱頌先輩的品德或功績。例如《戰國策·趙策二》提到“嗣立不忘先德”,表達繼承者需銘記祖先美德。
尊稱他人的父親
古代文獻中常以“先德”代指他人的父親,如宋代《北夢瑣言》記載劉舍人之父的告誡。
有德行的前輩
指代品德高尚的前賢,如唐代張九齡詩句“陰慶荷先德”,即表達對前輩德行的敬仰。
“先德”一詞涵蓋政治、倫理、家族等多個維度,既可指治國理念,亦可表達對先輩的尊崇。其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常見于古籍與詩詞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管子》《戰國策》等原始文獻。
挨查暗亂暴厲表裡相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臣伏城阚成仁持分癡雲騃雨楚釀賜見叢夥竄動誕靜導火線達莊定址富安副性徵觀睹橫眉立眼澆波戒令絕然飓風雲軍籌口銳窺知兩攙糧運麟史闾衖尨雜民蠹密語南風不競凝矑昵依髬髵平樂苑品貌非凡千古不朽青甸荃荪驅車熱際稔成任數贍部金世要送字婷婷袅袅望見剜肉生瘡霧鎖小太太下室下墜斜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