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治民之道,以德為先。《管子·小問》:“ 桓公 曰:‘善哉!牧民何先?’ 管子 對曰:‘有時先事,有時先政,有時先德,有時先恕。’”
(2).祖先的德行。《戰國策·趙策二》:“嗣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文選·任昉<百辟勸進今上箋>》:“況世哲繼軌,先德在民。” 李周翰 注:“言況 高祖 之家,代有聖哲,有遺德。”
(3).稱别人的父親為先德。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三:“ 唐 劉舍人 蛻 , 桐廬 人,早以文學應進士舉,其先德戒之曰:‘……吾若沒後,慎勿祭祀。’”
(4).有德行的前輩。 唐 慧立 彥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罷講後復北遊,詢求先德。” 唐 張九齡 《酬周判官兼呈耿廣州》詩:“陰慶荷先德,素風慚後裔。” 宋延壽 《宗鏡錄》卷七八:“先德雲:境自虛,不須畏,終朝照矚元無對。”
“先德”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治民之道,以德為先
指治理國家或民衆時,将道德教化置于首位。這一用法最早見于《管子·小問》,強調“有時先德”的治國理念。
祖先的德行
用于稱頌先輩的品德或功績。例如《戰國策·趙策二》提到“嗣立不忘先德”,表達繼承者需銘記祖先美德。
尊稱他人的父親
古代文獻中常以“先德”代指他人的父親,如宋代《北夢瑣言》記載劉舍人之父的告誡。
有德行的前輩
指代品德高尚的前賢,如唐代張九齡詩句“陰慶荷先德”,即表達對前輩德行的敬仰。
“先德”一詞涵蓋政治、倫理、家族等多個維度,既可指治國理念,亦可表達對先輩的尊崇。其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常見于古籍與詩詞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管子》《戰國策》等原始文獻。
先德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指在道德品行上、行為處事上具備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養。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先和德。先表示在前面、先前的意思,德表示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品質。因此,先德的意思就是先前具備高尚道德品質。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儒家強調個人修身養性,注重道德修養和品行端正。因此,先德成為了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價值觀。
先德由兩個部首組成:一是從人字旁,表示人的意思。二是從手字旁,表示手的意思。
先德總共有13個筆畫。先的部分有3個筆畫,德的部分有10個筆畫。
先德的繁體字是「先德」。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先德的寫法稍有不同。先的古代寫法是「千從人」,表示千人從。德的古代寫法是「彳心白」,表示彳亍心白。
例句:他具備了高尚的先德,受到了大家的尊敬。
近義詞:德行、道德、品德。
反義詞:惡德、不德。
組詞:先知、德行、先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