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變節的意思、變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變節的解釋

(1) [make a political recantation;betray]∶改變節操,向敵人屈服

投敵變節

(2) [turn one's coat;desert]∶改變立場;叛投對方

詳細解釋

(1).改變志節;失節。《楚辭·九章·思美人》:“欲變節以從俗兮,媿易行而屈志。” 王逸 注:“念改忠直,隨讒佞也。”《隋書·裴矩傳》:“于時皇綱不振,人皆變節,左翊衛大将軍 宇文述 、内史侍郎 虞世基 等用事,文武多以賄聞。” 葉紫 《山村一夜》:“我不相信這樣的一個好的人,會忽然變節!”

(2).特指女子失去貞操。 清 李漁 《蜃中樓·回宮》:“原來妹子不知我的心事,隻説我果然變節,改嫁 涇河 。” 葉紫 《星》第三章六:“好像那老婆的變節的身子與剪發的頭顱,就停在他的前面般的。”

(3).謂改變舊習,折節向善。《漢書·眭弘傳》:“﹝ 弘 ﹞少時好俠,鬭鷄走馬,長乃變節,從 嬴公 受《春秋》。”《北齊書·崔肇師傳》:“ 肇師 少時疏放,長遂變節,更成謹厚。” 唐 高仲武 《中興間氣集·蘇渙》:“後自知非,變節從學,鄉賦擢第,累遷至禦史。”

(4).轉換時節。 南朝 梁簡文帝 《梅花賦》:“寒圭變節,冬灰徙筩,并皆枯悴,色落搖風。” 唐 孔穎達 《<周易正義>序》:“五行疊終,四時更廢,君臣取象,變節相移。” 明 高啟 《燕歌行》:“清商變節朱火違,嚴霜塗庭卉木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變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改變原有的節操或立場,通常包含以下兩層具體釋義:

  1. 改變志節,向敵人屈服投降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指在政治、信仰或氣節上背叛原屬的陣營或原則,屈服于敵對勢力。例如在戰争或政治鬥争中放棄原有立場投靠敵方。《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改變志節。多指投降敵人”。《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為“改變自己的節操,在敵人面前屈服”。《辭海》網絡版進一步說明其特指“背叛原屬政權或集團”,如《漢書·眭弘傳》中“變節”即指此意。

  2. 改變舊習,折節向善

    此義項相對少見且具古語色彩,指改變過去的操行或習慣,轉而向好的方向轉變。《漢語大詞典》同時指出其可指“改變舊習,折節修行”,體現了詞義的曆史演變中曾包含積極轉向的含義。

語源與用法

“變節”由“變”(改變)與“節”(節操、氣節)組合而成,其貶義用法(指背叛)在曆史文獻和現代漢語中占主導地位,尤其在描述政治立場、民族氣節或理想信念的背叛時使用。使用時需注意語境,明确其指向的立場轉變對象及性質。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電子版 (權威釋義):http://www.hydcd.com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規範釋義)
  3. 《辭海》網絡版 (曆史語義補充):https://www.cihai.com.cn

網絡擴展解釋

“變節”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iàn jié,其核心含義指改變原有的立場或節操,尤其在壓力下屈服或背叛。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

  1. 政治或道德上的背叛
    指在敵人威脅、利益誘惑下放棄原有信仰或立場,喪失氣節。例如:

    • “投敵變節”指向敵方投降,背叛組織或國家。
    • 常用于描述戰争、政治鬥争中的叛變行為(如“變節分子”)。
  2. 立場或态度的轉變
    也可泛指改變原有原則或立場,轉而支持對立一方。例如:

    • “變節自首”指主動承認錯誤并改變立場。

二、其他用法與延伸

  1. 古代文獻中的特殊含義

    • 改變舊習、折節向善:如《漢書》中記載某人“少時好俠,長乃變節”,指改過自新。
    • 女子失去貞操:清代文學中曾用此詞指女性失貞,但現代已極少使用。
  2. 國際語境中的叛變
    法語翻譯為“trahir son pays”(背叛國家)或“apostasie”(背棄信仰),強調對國家或信仰的背叛。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使用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用法,可參考《楚辭》《漢書》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庇賴并驅葧臍赤書重來沖襲丑言錯金第一産業斷發紋身鈍刀子割肉二郎神遏障風帽複本覆音覆帳改操易節感憤狗命寡凫單鹄官蝦蟆還嗣河濆诙謿踐禮減粜建寘究理九五菊花節均逸卡倫可着狼豪憐新厭舊澧水爐氣脈案磨算内珍嫩黃袍鉀奇冤極枉熱鍋炒菜三十三天深渥市頭霜旦霜羅說謊說谕天耳通土疙瘩;土圪ń僞滿餧人下地向隅而泣小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