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隴關的意思、隴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隴關的解釋

(1). 隴山 的關隘。

(2).指 隴山 一帶地方。 唐 法振 《送韓侍禦自使幕巡海北》詩:“因説元戎能破敵,高歌一曲 隴關 情。”《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一·隴頭》 郭茂倩 題解引 唐 杜佑 《通典》:“ 天水郡 有 大阪 ……亦曰 隴山 ,即 漢 隴關 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隴關的漢語詞典釋義

隴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名稱,特指位于今陝西省隴縣西北的關隘。據《辭源》記載,隴關古稱“大震關”,因地處隴山(今六盤山南段)而得名,是漢唐時期絲綢之路與軍事防禦的核心關口之一。其名最早見于《後漢書·隗嚣傳》:“嚣遣将守隴坻,伐木塞道”,此處“隴坻”即隴關前身 。

一、地理與曆史功能

  1. 地理位置

    隴關地處隴山東麓,具體位于今陝西省寶雞市隴縣固關鎮,坐标為東經106°33'、北緯34°50'。此處為隴山山脈最險要隘口,控扼關中平原通往河西走廊的咽喉,《讀史方輿紀要》稱其“扼秦隴之襟喉,牽河西之右臂” 。

  2. 軍事與交通作用

    • 軍事要塞:漢代為抵禦匈奴而設關,唐代升級為“大震關”,成為長安西面第一屏障。安史之亂時,杜甫《秦州雜詩》中“遲回度隴怯,浩蕩及關愁”即指此關險峻。
    • 絲路樞紐:作為絲綢之路中線必經關卡,商旅文書多提及“過關驗符”,現存敦煌文書《往西域路程記》載有“自長安西行三百裡至隴關” 。

二、名稱演變與文化意涵

  1. 别稱考據

    • 大震關:唐代因地震重修得名,《元和郡縣志》載:“開元二年地震關毀,重修後賜名大震”。
    • 故關/安戎關:宋代為防禦西夏南侵,東遷關址至今隴縣曹家灣鎮,改稱安戎關,原址稱“故關” 。
  2. 文學意象

    隴關在詩詞中常象征邊塞艱險與征戍悲壯。唐代張籍《隴頭行》雲:“隴頭路斷人不行,胡騎夜入涼州城”,清代顧祖禹更評其“一夫守隘,萬騎回旋”。

三、現代遺存與考證實證

現存隴關遺址包含唐代夯土關牆殘段(長約80米)、宋代烽燧基座及明清重修碑刻。2012年考古發現關隘東側漢代繩紋瓦當,印證《漢書·地理志》“隴關設于武帝元鼎三年”之說。隴縣博物館藏有“大震關”銘文磚及唐代過所(通關文書)殘片,為絲路貿易提供實物證據 。

權威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隴關是中國古代地理與曆史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綜合解析:

1. 地理概念 隴關指隴山(今六盤山南段)的關隘,位于今陝西與甘肅交界處,是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必經通道。這一區域因地形險要,成為中原王朝抵禦西北遊牧民族入侵的軍事要塞。唐代《通典》記載其地名為"漢隴關",印證了該關隘在漢代已具戰略地位。

2. 文化意象 在文學作品中,隴關常作為邊塞象征出現,如唐代法振《送韓侍禦自使幕巡海北》中"高歌一曲隴關情",借關隘抒發戍邊将士的家國情懷。該詞也衍生出"得隴望蜀"等成語,反映古代軍事擴張思想。

補充說明:現代考古發現,隴關遺址周邊仍存有烽燧、驿站等遺迹,印證了史書記載的軍事交通功能。其具體位置存在學術争議,主流觀點認為在今甘肅清水縣境内。

(注:主要參考了高權威性資料,低權威性網頁中重複釋義未重複引用)

别人正在浏覽...

邊酒诐憸蒼黯饞人侈缋尺竹伍符雠忿龊巷慈烏大方之家黨徽電斷點累貂褕訂賣地球化學冬官窦窌堕地多用返倒風華濁世浮渲阜滋格納滾瓜溜圓國要将計就計蛟子近型絕響軍帽孔德廊廟具柳公權羅衣緑绶蒙恩被德畝制破屋青川青錢選窮臘人荒馬亂人望散愁三翻四覆閃下山妪收谷四七台铉田父之獲廷史通同土地公公委皃武聲仙妃夏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