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lude;gang up ] 串通一起;共同
他們通同好了來否決這項議案
(1).串通,勾結。《北史·魏紀二·高宗文成帝》:“大商富賈,要射時利,上下通同,分以潤屋。為政之弊,莫過於此。”《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甯》:“﹝你﹞又使見識往隣舍家借宿一夜,卻與漢子通同計較,一處逃走。” 沙汀 《淘金記》二四:“這是實在的,因為******确乎懷疑他們是通同作惡,跑來打口風的。”
(2).共同。 唐 元稹 《酬孝甫見贈》詩之七:“終須殺盡緣邊敵,四面通同掩太荒。”
(3).全部,通通。 明 李昭祥 《龍江船廠志》卷一:“彼此授受原無記號,又無圍長丈尺,數裡之間,木商輻輳,匠作通同以小易大,何從稽考。” 郭沫若 《殘春及其他·殘春一》:“我的行李通同放在船上,我也沒有功夫去取,便同他一齊進了病院了。”
“通同”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差異,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串通勾結
指暗中聯合、共同謀劃不正當行為。例如:“上下通同分以潤屋”(《北史》),或“與漢子通同計較”(《京本通俗小說》)。近義詞包括“串通”“串同”。
共同
表示一起完成某事,如“通同取樂”“通同作惡”。唐代元稹詩句“四面通同掩太荒”即用此義。
全部、通通
強調範圍的全面性,如“匠作通同以小易大”(明代《龍江船廠志》),或郭沫若描述的“行李通同放在船上”。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北史》《龍江船廠志》等文獻。
通同是一個成語,意為相通、一緻,也指和其他人或事物存在一定的聯繫、關聯。
通同的拆分部首是辶和口,筆畫數為六畫。
通同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在《詩經·無衣》一篇中,有“人亦有言,可以藏諸?君子之齒則岩岩岩牙其齒”之句,其中“通同”即為藏諸。
通同的繁體字為「通同」,拆分部首和筆畫數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通同的表達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古時候的寫法會更加簡潔,可能使用更少的筆畫來表達相同的意思。
1. 他與上司的思維方式通同,所以總能得到上司的賞識。
2. 社會的發展要求我們與時俱進,與時代的需求通同。
通行、通信、通報
相同、一緻、協調
不同、不協調、相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