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識的意思、表識的詳細解釋
表識的解釋
亦作“ 表幟 ”。标記;标幟。《漢書·王莽傳下》:“初,京師聞 青 、 徐 賊衆數十萬人,訖無文號旌旗表識,鹹怪異之。”《三國志·吳志·周鲂傳》:“并乞請幢麾數十,以為表幟,使山兵吏民,目瞻見之。” 清 蔣士铨 《第二碑·赓韻》:“當日 籛公 移藩倉卒,隻立一碑表識而去。”
詞語分解
- 表的解釋 表 (⑤錶) ǎ 外部,外面,外貌:表面。外表。儀表。表象。表層。表皮。 顯示:表示。表态。表征。表達。表露。表演。表情。略表心意。 中醫指用藥物把感受的風寒發散出來:表汗。 分類分項記錄事物的文件:
- 識的解釋 識 (識) í 知道,認得,能辨别:識辨。識破。識相(刵 )。識途老馬。 所知道的道理:知識。常識。 辨别是非的能力:見識。遠見卓識。 識 (識) ì 記住:博聞強識。 标志,記號。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表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
基本含義
“表識”讀作biǎo zhì(部分網頁注音為“biǎo shí”,但更常見為前者),意為“标記”或“标幟”,指通過符號、标志等對事物進行标識或記錄。例如《漢書·王莽傳下》提到起義軍“無文號旌旗表識”,即缺乏明确的标識符號。
-
異體與演變
該詞亦寫作“表幟”,兩者通用。如《三國志·吳志·周鲂傳》中“表幟”用于指代軍隊的标識旗幟,清代文獻則用“表識”描述碑刻标記。
-
字義分解
- 表:本義為“外部顯現”,引申為表達、标明(如“表明”“表示”)。
- 識:此處讀“zhì”,意為“記號、标志”,與“志”通假(如“标識”),區别于“shí”(認識、知識)的讀音。
-
古籍用例
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如《後漢書》提到“表識其墓”,即通過标記記錄墓地信息,體現其工具性功能。
-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表識”,更多以“标識”“标志”替代,但古籍研究或特定語境中仍保留原詞。
“表識”是一個兼具動詞(标記動作)和名詞(标記符號)含義的古典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表識(biǎo shí)這個詞是指一種标志、标識或标記。它可以用來指代由圖形、符號、字母等構成的表示特定信息或含義的表征物。下面是關于表識相關的一些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表識這個詞是由“衣”部和“言”部組成的。它的拆解部首是“衣”,并且它有6個筆畫。
來源:表識一詞源于漢語中的“表”和“示”,表示外面的顯示或說明。這個詞首次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是當時對事物進行标記或标識的通用詞語。
繁體:在繁體字中,“表識”這個詞的寫法為「表識」。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表識的字形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整體上保持了“表”和“示”的基本形态。
例句:她戴着一頂帽子,帽子上有一個藍色的表識,表示她是工作人員。
組詞:在現代漢語中,我們可以使用表識來構成一些常用的詞組,如“标識”(biāo shí),意為特定的标志或标記;“标識符”(biāo shí fú),意為在計算機編程中用來标識變量或函數的符號等。
近義詞:與表識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标志”(biāo zhì)、“标記”(biāo jì)等,它們也可以用來表示特定的标志或标記。
反義詞:表識沒有明确的反義詞,但可以使用“未标識”(wèi biāo shí)或“未記錄”(wèi jì lù)等詞語來表示沒有标志或記錄的情況。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