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表帜 ”。标记;标帜。《汉书·王莽传下》:“初,京师闻 青 、 徐 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三国志·吴志·周鲂传》:“并乞请幢麾数十,以为表帜,使山兵吏民,目瞻见之。” 清 蒋士铨 《第二碑·赓韵》:“当日 籛公 移藩仓卒,只立一碑表识而去。”
"表识"在汉语中属于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构词法解析。"表"本义为外衣,引申出显露、表明之意,《说文解字》释为"上衣也,从衣从毛";"识"原指标记,《玉篇》注"记也"。二者组合后主要表达两层含义:
标记与识别功能(现代常用义) 指通过特定符号、颜色或形式进行标记的认知系统。如交通标志中的禁令标识、旅游景区导览标识等,均属于表识系统的具体应用。该用法可追溯至《周礼》"掌达书名于四方,若以书使于四方,则书其令"中对文书标识的记载。
文化象征意义(古典文献义) 在《汉书·王莽传》"初献新乐于明堂、太庙,表识天文"的记载中,表识特指通过特定仪式或符号系统展现的天人感应观念,这类用法多出现在古代礼制文献中。
现代汉语使用中,第一层含义占主导地位。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该词属于乙级书面词汇,常见于技术规范、公共标识系统设计等领域。
“表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含义
“表识”读作biǎo zhì(部分网页注音为“biǎo shí”,但更常见为前者),意为“标记”或“标帜”,指通过符号、标志等对事物进行标识或记录。例如《汉书·王莽传下》提到起义军“无文号旌旗表识”,即缺乏明确的标识符号。
异体与演变
该词亦写作“表帜”,两者通用。如《三国志·吴志·周鲂传》中“表帜”用于指代军队的标识旗帜,清代文献则用“表识”描述碑刻标记。
字义分解
古籍用例
该词多见于历史文献,如《后汉书》提到“表识其墓”,即通过标记记录墓地信息,体现其工具性功能。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表识”,更多以“标识”“标志”替代,但古籍研究或特定语境中仍保留原词。
“表识”是一个兼具动词(标记动作)和名词(标记符号)含义的古典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三国志》等原始文献。
哀感顽艳办课辞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打如愿登愿碘酊东沼对笔方书放懈法身奉喜浮费腐化付讬干糙攻疗龟主骨库函匣耗荡贺宴华序江汜汲汲进计尽夕九县绝伦棵把刻志昆玉老半天乐营连绪伦巴埋名梦思眇觌明扬仄陋迷天幕士乾乾期单齐眉举案綦母青要秋凋铨叙曲部取盈山臣势族衰莫陶甄调味品徒士温朴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