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尚书》逸篇名。《书·舜典》附亡书序:“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汨作》、《九共》九篇、《槀飫》。” 孔颖达 疏:“凡十一篇,皆亡。”《尚书大传》卷一下:“《九共》以诸侯来朝,各述其土地所生美恶,人民好恶为之贡赋政教。”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经说》:“《九共》者,即九州之志……九州异土殊俗,故有九篇,一篇言一州之事也。”
(2).指九州。 章炳麟 《原人》:“其化皆晚,其性皆獷,虽合九共之辩有口者,而不能予之 华夏 之名也。”
“九共”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解释如下:
《尚书》逸篇名
据《尚书大传》记载,《九共》是《尚书》中已散佚的篇章之一,内容与诸侯朝见天子相关,描述了各诸侯国的地理特征、民风习俗及贡赋制度。例如,《尚书大传》提到:“《九共》以诸侯来朝,各述其土地所生美恶,人民好恶为之贡赋政教”。宋代学者孙奕在《履斋示儿编》中也提到,《九共》实为“九州之志”,每篇对应一州之事。
指代“九州”
“九共”是“九州”的别称,象征古代中国的疆域划分。例如,章炳麟在《原人》中写道:“虽合九共之辩有口者,而不能予之华夏之名也”,此处“九共”即指九州。
补充说明: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引用,可参考《尚书大传》《履斋示儿编》等古籍原文。
九共(jiǔ gòng)是一个汉字词语,多用于描述共同、一起出现的情况。它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分别是“九”和“共”。
根据《康熙字典》的分类,拆分九共的部首是“人”,表示与人有关。拆分后的笔画数分别为“九”(2画)和“共”(6画)。
九共一词来自于古代的汉语,具体来源和使用时间无法确切确定。
在繁体字中,九共的写法保持不变,仍为「九共」。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九共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具体信息暂无法得知。
1. 他们九共走进了会议室。
2. 这是他们九共完成的作品。
1. 九九共:形容一群人的共同行动。
2. 共九辞旧:形容众人一起送旧迎新。
共同、一同、联合
分开、独自、个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