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尚书》逸篇名。《书·舜典》附亡书序:“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汨作》、《九共》九篇、《槀飫》。” 孔颖达 疏:“凡十一篇,皆亡。”《尚书大传》卷一下:“《九共》以诸侯来朝,各述其土地所生美恶,人民好恶为之贡赋政教。”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经说》:“《九共》者,即九州之志……九州异土殊俗,故有九篇,一篇言一州之事也。”
(2).指九州。 章炳麟 《原人》:“其化皆晚,其性皆獷,虽合九共之辩有口者,而不能予之 华夏 之名也。”
《汉语大词典》收录的"九共"一词具有双重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进行阐释:
一、尚书篇名考释 "九共"最早见于《尚书》记载,属先秦时期政治文献。据《尚书·书序》记载:"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汩作》《九共》九篇、《槀饫》"(来源:《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原指记录上古帝王治理方国事务的九篇文献合集。东汉经学家郑玄注曰:"九共者,谓九篇也,皆述诸侯来朝之事"(来源:郑玄《尚书郑注》),说明其内容涉及古代诸侯朝贡制度。
二、字义训诂分析 从构字法解:"九"为阳数之极,古时常表多数概念;"共"通"恭",《说文解字》释"共"为"同也,从廿廾",段玉裁注:"凡共之属皆从共"。在《九共》语境中,可解读为"多方恭敬协作"之意(来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提出:"共当读为恭,九共犹九拜也",认为指古代诸侯觐见的九种礼仪(来源: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
三、文献传承状态 据孔颖达《尚书正义》考证:"《九共》九篇,共犹篇也,谓帝共辅臣所作有九篇",但原文早佚,现存仅有篇目记载。现代出土的清华简、郭店楚简等战国文献中尚未发现该篇佚文,其具体内容仍属学术研究空白领域(来源:孔颖达《尚书正义》卷三)。
“九共”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解释如下:
《尚书》逸篇名
据《尚书大传》记载,《九共》是《尚书》中已散佚的篇章之一,内容与诸侯朝见天子相关,描述了各诸侯国的地理特征、民风习俗及贡赋制度。例如,《尚书大传》提到:“《九共》以诸侯来朝,各述其土地所生美恶,人民好恶为之贡赋政教”。宋代学者孙奕在《履斋示儿编》中也提到,《九共》实为“九州之志”,每篇对应一州之事。
指代“九州”
“九共”是“九州”的别称,象征古代中国的疆域划分。例如,章炳麟在《原人》中写道:“虽合九共之辩有口者,而不能予之华夏之名也”,此处“九共”即指九州。
补充说明: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引用,可参考《尚书大传》《履斋示儿编》等古籍原文。
奥薉悲寂鼈珠逼据邠土大逆倒塌谍间帝女桑断当恶岁法令方俗沸沸扬扬焚灭负笈游学浮码头敷蘛哏絶攻驹瑰景红彤彤怀忆回归健朗集抄积毁消骨寂漠搢曶尽人扃堂课堂老搭档两庑豚鳞皮隆污瞀懮面料冥寞南画粘附挪蹭沤气淜淜偏伯弃官赇官惹祻神听算间特牲提掖王吏万贯家私为地唯命是从我相悟明小苦小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