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迫恐慌。 漢 王粲 《大暑賦》:“體煩茹以於悒,心憤悶而窘惶。”
“窘惶”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多個來源的權威解釋如下:
窘惶(jiǒng huáng):指急迫恐慌的心理狀态,包含因困境或壓力而産生的焦慮與不安。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王粲的《大暑賦》:“體煩茹以於悒,心憤悶而窘惶”,描述酷熱環境下的焦躁與慌亂。
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語境,形容人在困境、壓力或突發事件中的心理狀态。例如:“面對突如其來的質問,他顯得窘惶無措。”
現代使用中,該詞屬于較冷僻的書面語,日常口語中更常用“窘迫”“惶恐”等詞替代。
窘惶(jiǒnghuáng)是一個形容詞,意為尴尬、局促不安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窘惶的第一個字“窘”是由“穴”和“囧”兩個部首組成,總計7個筆畫。
窘惶的第二個字“惶”是由“忄”和“皇”兩個部首組成,總計11個筆畫。
來源:
窘惶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斡》中,原意為困窘和恐懼。後來,它逐漸演變為今天的意義。
繁體:
在繁體字中,“窘惶”字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窘惶”字并沒有太大變化,基本上和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
1. 他在面試時被問到一道難題,頓時感到十分窘惶。
2. 她突然忘記了舞蹈的動作,陷入了窘惶的境地。
組詞:
窘迫、窘困、惶恐、惶惑。
近義詞:
尴尬、局促、不安、壓抑。
反義詞:
從容、自在、輕松、安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