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crificial altar] 祭祀用的台子。亦稱“祭壇”
(1).古代為舉行祭禮而建的土台。 元 武漢臣 《老生兒》第三折:“你看祭臺和這墳臺甎墻也那土墻,長出些箇棘科和這荊科,那裡有白楊也那緑楊。”
(2).*********做彌撒或設聖餐的台。一般位于教堂内層最高處。
“祭台”一詞在不同文化和宗教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
基督教(天主教)中的祭台
在基督教禮儀中,祭台是舉行彌撒的核心場所,象征耶稣基督的餐桌和十字架祭獻的延續。其特點包括:
其他宗教或民俗中的祭台
古代中國及部分文化中,祭台指用于祭祀祖先或神靈的土築高台。例如元代文獻記載的土牆祭台,或現代民俗中的“拜台”(墓地前供祭拜的平台)。
在文學中,“祭台”可引申為供奉神聖或崇高事物的象征,表達對信仰、價值觀的尊崇,如“祭台般莊嚴的理想”。但此用法多見于非權威性描述,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以上内容綜合了百科、宗教文獻及民俗資料,若需進一步了解細節,可參考相關權威來源如搜狗百科及新浪新聞。
祭台是指用于舉行祭祀儀式的台子。它通常用于供奉神靈或祖先,并且用于燒香、敬拜、禱告等儀式活動。
祭台的拆分部首是示(礻),筆畫數為13畫。
祭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文化。而在繁體字中,祭台的寫法為祭臺。
在古時候,祭台的寫法稍有不同,由于繁體字的變化,當時的寫法為祭臺,臺為台字的古體。而當前常用的簡化字為台。
1. 在盛大的祭典上,家族成員一起圍繞着祭台祈求祖先的庇佑。
2. 他沉默地跪在祭台前,默默地燃燒香火給逝去的父母祈福。
祭拜、祭祀、台子、祭奠、祭品、台壇
祭壇、祭堂、廟宇
平台、座椅、桌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