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偈颂的意思、偈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偈颂的解释

梵语“偈佗”的又称。即佛经中的唱颂词。每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以至多字不等,通常以四句为一偈。亦多指释家隽永的诗作。《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凡覲国王,必有赞德,经中偈颂,皆其式也。” 宋 苏辙 《全禅师塔铭序》:“自是言语偈颂,发如涌泉,不学而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偈颂是佛教经典中的一种特殊文体,指以韵文形式阐释佛理的短句,具有宗教性与文学性双重特征。该词由梵语“gāthā”(音译“偈陀”)与汉语“颂”结合而成,最早见于东汉时期译经文献,如《四十二章经》中“佛说偈言”的记载。

一、词源与结构

“偈”原指梵文佛经中四句一组的韵文段落,如《法华经》中的“七佛通偈”;“颂”则源自中国先秦诗歌的赞颂传统。两者融合后形成固定格式,通常以四句、五言或七言为主,讲究押韵与节奏,如《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的著名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二、宗教功能

偈颂在佛教中承担教义浓缩与传诵载体作用,例如《金刚经》末尾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四句偈,被视作般若思想的精要概括。唐代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记载,印度僧众每日需背诵特定偈颂以修持佛法。

三、文学演变

随着佛教中国化,偈颂逐渐融入本土文学。宋代普济禅师编撰的《五灯会元》收录了大量禅宗偈颂,其中“春有百花秋有月”等句子既含佛理,又具诗意,成为后世文人引用的典范。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价此类作品“理趣双彰,韵致超然”。

四、现代研究

当代学者季羡林在《佛教十五题》中指出,偈颂的翻译史反映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深度,其语言形式对中国近体诗格律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敦煌遗书中发现的变文偈颂抄本,更成为研究佛教文学演变的关键材料。

网络扩展解释

偈颂是佛教经典中的特殊文体形式,其含义和功能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读:

  1. 基本定义 偈颂源自梵语“Gāthā”(音译“偈佗”),是佛经中以诗歌体撰写的唱颂词。它既可作为独立的宗教诗作,也用于重复经文核心内容,帮助信众记忆。

  2. 文体特征

    • 句式灵活:每句字数从三字到多字不等,常见四句为一偈。
    • 语言韵律:兼具可诵读与可唱诵性,部分偈颂带有押韵特征。
  3. 宗教功能

    • 记忆辅助:佛陀讲经时通过偈颂复述前文,解决听众“前听后忘”的问题。
    • 传播便利:方便晚到者快速掌握经义要点,如《法华经》等经典中常见长篇偈颂。
    • 赞颂功德:部分偈颂用于赞颂佛陀与佛法,例如《华严经》中的赞佛偈。
  4. 文学影响 汉传佛教中,偈颂逐渐发展为独特的宗教文学体裁,如禅宗六祖惠能的“菩提本无树”偈,既传承佛理又具诗歌艺术性。

注:需注意“偈”字在佛教术语中读作jì,与表示勇武的“偈”(jié)为多音字。

别人正在浏览...

爱悯奥德赛八分公傍矣川备该布署常尊谗疾车隣初化淳醨错音打彩等衰点穴房露方先生峯峦干涸咯崩隔年皇历官满弘休黄花蒿贱劣胶漆郊埸精色谨好金钱癣金琖银台眷好爵金客满来煞炼形栗骇林务员流口常谈俚医论力买办前程似锦侨肸旗牌啓祯少步实施双金蔬蔌淑性素手苏伊士运河停那惕然同裯围田温深县办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