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己巳之变的意思、己巳之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己巳之变的解释

也称土木之变。指 明 英宗 被 瓦剌 俘于 土木堡 事件。 明 正统 十四年(公元1449年), 瓦剌 贵族 也先 率兵攻 明 。宦官 王振 挟持 英宗 统兵五十万亲征,至 大同 ,闻前方小败,即惊慌后撤,行军至 土木堡 (今 河北 怀来县 东)被敌军追及,仓猝应战,死伤过半, 英宗 被俘, 王振 也为乱军所杀。因这一年是己巳年,故名。《明史·张钦传》:“ 英宗 不听大臣言,六师远驾,遂成己巳之变。”参见“土木之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己巳之变”是明末崇祯二年(1629年,农历己巳年)后金(清朝前身)军队突袭京畿地区的重大军事事件。后金大汗皇太极率军绕道蒙古,突破长城防线,直逼北京,史称“己巳之变”或“己巳虏变”。该事件标志着明王朝边防体系的崩溃,并对后续政局产生深远影响。

事件背景

明朝末期,后金崛起于辽东,袁崇焕主持的“关宁锦防线”曾一度抵御其南下。但皇太极为打破僵局,选择绕开山海关,联合蒙古喀喇沁部,从喜峰口、龙井关等长城薄弱处突入内地。

战役经过

  1. 后金突袭:1629年冬,皇太极亲率八旗军分三路突破长城,攻占遵化、蓟州等地,迅速逼近北京。
  2. 北京保卫战:袁崇焕闻讯后率关宁铁骑星夜驰援,于广渠门、左安门等地与后金军激战。据《明史·庄烈帝纪》记载,崇祯帝中反间计,误信袁崇焕“通敌”,将其下狱。
  3. 军事对峙:后金军劫掠京郊州县后,次年春因补给困难北撤。

历史影响

  1. 袁崇焕之死:1630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明廷自毁长城,《崇祯实录》评其“天下冤之”。
  2. 边防崩坏:事件暴露明朝九边防御漏洞,此后后金五次绕道入关劫掠。
  3. 政局动荡:加速了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如《明季北略》载“流寇始炽于陕”与此役导致的财政崩溃直接相关。

网络扩展解释

“己巳之变”在历史上有两种不同指向,需根据具体年份区分:

一、1449年土木之变(主流含义)

事件背景
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怂恿下,率50万大军亲征瓦剌,因指挥失误导致惨败。
关键经过


二、1629年后金攻明之战(少数文献记载)

事件背景
后金皇太极绕道蒙古突袭明朝京畿,意图瓦解关宁锦防线。
关键经过


注意

因“己巳”为干支纪年,60年一轮回,两事件相隔180年。通常历史教材中“己巳之变”多指1449年土木之变,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语境区分。

别人正在浏览...

阪岸抱影边候鼻头出火不关痛痒餔馈劖言劖语骋怀动品都团发擂伐性风诗粪治戆头割发官戒海王宫豢豹偟偟惊代紧跟进退中度究明扣眼,扣眼儿窥算困馁榔槺梁苑冥佑迷窍默许嫩生生喷鼻息仆程前脩驱石神鞭人神同嫉三岔路伤亡生漆石劒霜金书袋肆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私赃素对速件天籁调控体重网开婉晦维新慰喭威誉痫眩小斗枲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