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安民的意思、濟世安民的詳細解釋
濟世安民的解釋
使國家得到治理,百姓安居樂業。
詞語分解
- 濟世的解釋 在金錢、物質等方面救濟世人濟世之舉詳細解釋救世;濟助世人。《莊子·庚桑楚》:“簡髮而櫛,數米而炊,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 成玄英 疏:“此蓋小道,何足救世。”《後漢書·盧植傳》:“性剛毅有大節,常
- 安民的解釋 安定人民生活;安撫人民。《書·臯陶谟》:“在知人,在安民。” 孔穎達 疏:“在於能安下民。” 晉 陸機 《五等諸侯論》:“修己安民,良士之所希及。” 明 張居正 《請蠲積逋以安民生疏》:“竊聞緻理
專業解析
“濟世安民”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曆史積澱的成語,由“濟世”與“安民”兩部分構成,字面意為救助世人、安定百姓,常用來形容心懷天下、以民生為己任的抱負或行為。以下從詞義分解、曆史溯源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1. 詞義分解與核心内涵
- 濟世:指通過行動或才能救助社會,“濟”為幫助、接濟之意,“世”代指世間、社會。此詞蘊含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态度。
- 安民:強調使民衆生活安定,“安”為安定、安撫,“民”即百姓。此部分體現對基層民生的關注與治理目标。
2. 曆史溯源與典籍引用
該成語可追溯至唐代史書《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幼年時被贊“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濟世安民”,後成為其治國理念的概括。《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拯救時世,安定人民”(來源:《漢語大詞典》第6版),而《成語源流大辭典》進一步指出其多用于贊頌政治領袖或仁人志士的崇高理想(來源:中華書局《成語源流大辭典》)。
3. 文化内涵與應用場景
“濟世安民”承載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常見于曆史評價、文學作品及社會議題讨論中。例如:
- 古代用于贊譽賢明君主(如“範仲淹以‘先天下之憂而憂’踐行濟世安民之志”);
- 現代可延伸至贊美醫療工作者、救災團隊等群體的奉獻精神。
此成語至今仍具現實意義,其精神内核與當代“社會責任”“民生福祉”等價值觀高度契合。
網絡擴展解釋
“濟世安民”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jì shì ān mín,其核心含義是使國家得到治理,百姓安居樂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出處與典故
- 出自《舊唐書·太宗本紀上》,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幼年時,有書生預言其“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濟世安民”。
- 據傳隋朝末年,李淵攜四歲的李世民至歧州,書生見其相貌非凡,遂有此預言。
2.釋義與用法
- 釋義:指治理國家、安定民衆,強調政治才能與為民謀福的志向。
- 用法:作謂語、賓語或定語,屬聯合式結構,感情色彩為中性。
3.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濟世安邦、濟世匡時(均指安邦定國的抱負)。
- 反義詞:禍國殃民(指損害國家與百姓利益)。
4.應用示例
- 如《東周列國志》中描述孟轲“有濟世安民之志”,體現對理想政治的追求。
該成語多用于褒揚治國能臣或表達政治理想,兼具曆史典故與文學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
愛養擺脫滭浡不人不知疼癢沖蕩沖繁疲難丑誕除馑女怵懼貙貍詞犯村妻黨偏疊棋度朔惡類惡弱繁弱蜚語府院之争高誓高羽隔熱黑帝闳廓黃金颡黃人捧日金鳌玉蝀金相玉映局部拘牽坤隅來去匆匆兩好并一好料取理匦使六尺之孤朦郁免梏木蜜貧虛千總秋光擾馴神差鬼使審稿人生别離身無分文濕洳手眼通天雙桂聯芳霜災松寮梼杌同心合膽未朞微信賢妻良母諧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