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安民的意思、济世安民的详细解释
济世安民的解释
使国家得到治理,百姓安居乐业。
词语分解
- 济世的解释 在金钱、物质等方面救济世人济世之举详细解释救世;济助世人。《庄子·庚桑楚》:“简髮而櫛,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 成玄英 疏:“此盖小道,何足救世。”《后汉书·卢植传》:“性刚毅有大节,常
- 安民的解释 安定人民生活;安抚人民。《书·皋陶谟》:“在知人,在安民。” 孔颖达 疏:“在於能安下民。” 晋 陆机 《五等诸侯论》:“修己安民,良士之所希及。” 明 张居正 《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窃闻致理
专业解析
“济世安民”是汉语中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成语,由“济世”与“安民”两部分构成,字面意为救助世人、安定百姓,常用来形容心怀天下、以民生为己任的抱负或行为。以下从词义分解、历史溯源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1. 词义分解与核心内涵
- 济世:指通过行动或才能救助社会,“济”为帮助、接济之意,“世”代指世间、社会。此词蕴含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
- 安民:强调使民众生活安定,“安”为安定、安抚,“民”即百姓。此部分体现对基层民生的关注与治理目标。
2. 历史溯源与典籍引用
该成语可追溯至唐代史书《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幼年时被赞“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后成为其治国理念的概括。《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拯救时世,安定人民”(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版),而《成语源流大辞典》进一步指出其多用于赞颂政治领袖或仁人志士的崇高理想(来源:中华书局《成语源流大辞典》)。
3. 文化内涵与应用场景
“济世安民”承载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常见于历史评价、文学作品及社会议题讨论中。例如:
- 古代用于赞誉贤明君主(如“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践行济世安民之志”);
- 现代可延伸至赞美医疗工作者、救灾团队等群体的奉献精神。
此成语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其精神内核与当代“社会责任”“民生福祉”等价值观高度契合。
网络扩展解释
“济世安民”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jì shì ān mín,其核心含义是使国家得到治理,百姓安居乐业。以下是详细解释:
1.出处与典故
- 出自《旧唐书·太宗本纪上》,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幼年时,有书生预言其“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
- 据传隋朝末年,李渊携四岁的李世民至歧州,书生见其相貌非凡,遂有此预言。
2.释义与用法
- 释义:指治理国家、安定民众,强调政治才能与为民谋福的志向。
- 用法:作谓语、宾语或定语,属联合式结构,感情色彩为中性。
3.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济世安邦、济世匡时(均指安邦定国的抱负)。
- 反义词:祸国殃民(指损害国家与百姓利益)。
4.应用示例
- 如《东周列国志》中描述孟轲“有济世安民之志”,体现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该成语多用于褒扬治国能臣或表达政治理想,兼具历史典故与文学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
保本差可常名成千成万出徇村鸟點指冻飈短绠汲深多敢杜诗韩集独説二爷仿宋字高才绝学盥漱好手呵难和正鬨传缓贫将类驾云进斝急手决裂开眉笑眼矿体枯草死骨累岁俪句李王没牙没口猛峻萌黎迷留谜子没入难听女子无才便是德皮面前年迁逝签书清中泉涂社日示贬于褒石花属词比事四香阁腾藉通皮頽残屯御微攻微和倭瓜小鹢稀剌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