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色空的意思、即色空的详细解释
即色空的解释
东晋 佛教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之一, 支遁 所创。谓“色”(物质现象)都是因缘假合而生起的,没有独立的实体,自性是“空”。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6*解一·于法开》:“﹝ 于法开 ﹞后移 白山 灵鷲寺 ,每与 支道林 争即色空义。”
词语分解
- 即的解释 即 í 就是:知识即力量。 当时或当地:即日。即刻。即席。即景。在即。即兴(宯 )。 就,便:黎明即起。 假如,倘若:即使。即便(刵 )。即或。即令。 靠近:不即不离。 到,开始从事:即位。 便就离 笔画数:; 部首:卩; 笔顺编号:
- 色空的解释 .佛教语。“色”与“空”的并称。谓物质的形相及其虚幻的本性。 唐 王维 《谒璇上人》诗序:“色空无碍,不物物也;嘿语无际,不言言也。” 清 吴伟业 《清凉山赞佛诗》:“色空两不住,收拾宗风裡。”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即色空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即色空"是佛教哲学,特别是大乘空宗的核心概念,源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著名偈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深刻阐释了现象(色)与本质(空)之间不二的关系。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字义分解与基本含义
- 即: 意为"就是"、"即是",表示等同、不二、当下即是的关系。
- 色: 在佛教语境中,"色"(rūpa)泛指一切物质现象、有形有相的事物,也泛指一切能被感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缘)的现象世界,即"万有"或"诸法"。它不仅仅指颜色或美色,而是指具有质碍、变化特性的存在。
- 空: (śūnyatā)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并非指"虚无"或"不存在",而是指一切现象(色)都没有独立、永恒、不变的自性(我)、本体或实质。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条件)和合而生,也随因缘离散而灭,其存在是相对的、暂时的、依赖性的,本质上是"无自性"的。这种无自性、无实体的状态就是"空"。
- 即色空: 因此,"即色空"直译为"色就是空",其核心含义是:一切现象(色)其本质就是空性(空);现象与空性不是分离对立的两个东西,而是同一事物的两面。 不能离开现象(色)去寻找空性(空),也不能离开空性(空)去理解现象(色)。
二、 哲学内涵
- 缘起性空: "即色空"的理论基础是"缘起性空"。一切事物(色)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聚合而生(缘起),正因为是依赖条件而生,所以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性空)。"色"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其"空"的本质(无自性)。
- 不二法门: "即"字强调了色与空的不二性。不能将"色"(现象)视为实有而执着,也不能将"空"(本质)理解为虚无而断灭。执着"色"为实有是"常见",执着"空"为虚无是"断见",两者都是偏执。"即色空"超越了这种二元对立,指出现象当体即是空性,空性就在现象之中显现。
- 破除执着: 理解"即色空"的目的是破除人们对现象世界(色)的虚妄执着(认为事物是实在的、永恒的、可独立拥有的)和对"空"的误解(认为空是无所有)。认识到万法皆空,才能放下贪嗔痴等烦恼。
- 中道实相: "即色空"体现了佛教的中道思想。它既不偏于有(承认现象的存在与作用),也不偏于空(承认现象的无自性本质),揭示了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实相)——非有非空、即有即空。
三、 现实意义
理解"即色空"有助于:
- 洞察真相: 看清世间万物(财富、地位、情感、身体等)的虚幻不实、变化无常的本质。
- 放下执着: 减少对外在事物和内在感受的过度贪恋或厌恶,获得心灵的自由与平静。
- 积极面对: 认识到"空"不是消极的虚无,正因为"空",才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力。在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的同时,保持一颗不执着、超脱的心。
- 平等慈悲: 体悟到一切众生皆因缘和合、本性皆空,从而生起平等的慈悲心。
参考来源:
- 参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这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概念的最直接、最权威出处。
- 参见龙树菩萨《中论》,其核心思想"缘起性空"是"即色空"的哲学基础。
- 参见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等现代佛学著作中对"色"、"空"及"色空不二"的阐释。
- 参见《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色"、"空"、"色即是空"等词条的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即色空”是东晋佛教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中的核心理论之一,由高僧支遁(支道林)创立,其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
基本定义
“色”指物质现象,“空”指无独立自性。该理论认为一切物质现象(色)均由因缘假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故自性本空,即“色不自有,虽色而空”()。
-
哲学内涵
支遁提出“即色是空,非色灭空”,强调色与空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现象(色)本身即体现空性,无需通过否定现象来证悟空性。这种观点与“本无宗”等学派形成对比,后者更偏向于否定现象的真实性。
-
历史地位
作为“六家七宗”的重要分支,即色空理论推动了般若学与中国本土思想的融合,尤其影响了魏晋玄学对“有无之辨”的讨论,成为佛教中国化的早期标志之一()。
相关概念区分
需注意“即色空”与“色空”的区别:后者是更广泛的佛教术语,泛指现象与空性的辩证关系(如《心经》“色不异空”),而“即色空”特指支遁的学派理论。
别人正在浏览...
阿傉达山背贰本规彪形蔽鄣不溯既往参贺澄澹楮桃粗粮得人死力豆鼠对命放谷发天葩浮窳改籥孤传果得恒河护书夹简达介士揭跣惊哀旧踪愒息康侯看墓客道牢护零铃柳毬腼冒明辉末末拿鸭子年糕屏居嗛约巧夺天工启陈曲颐如此这般韶阳视为知己説头束手待死算不了笋条逃山韬颖田墅提盒颓塞袜统帷牀僞客无怪乎小来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