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即色空的意思、即色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即色空的解释

东晋 佛教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之一, 支遁 所创。谓“色”(物质现象)都是因缘假合而生起的,没有独立的实体,自性是“空”。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6*解一·于法开》:“﹝ 于法开 ﹞后移 白山 灵鷲寺 ,每与 支道林 争即色空义。”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即色空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即色空"是佛教哲学,特别是大乘空宗的核心概念,源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著名偈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深刻阐释了现象(色)与本质(空)之间不二的关系。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字义分解与基本含义

二、 哲学内涵

  1. 缘起性空: "即色空"的理论基础是"缘起性空"。一切事物(色)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聚合而生(缘起),正因为是依赖条件而生,所以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性空)。"色"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其"空"的本质(无自性)。
  2. 不二法门: "即"字强调了色与空的不二性。不能将"色"(现象)视为实有而执着,也不能将"空"(本质)理解为虚无而断灭。执着"色"为实有是"常见",执着"空"为虚无是"断见",两者都是偏执。"即色空"超越了这种二元对立,指出现象当体即是空性,空性就在现象之中显现。
  3. 破除执着: 理解"即色空"的目的是破除人们对现象世界(色)的虚妄执着(认为事物是实在的、永恒的、可独立拥有的)和对"空"的误解(认为空是无所有)。认识到万法皆空,才能放下贪嗔痴等烦恼。
  4. 中道实相: "即色空"体现了佛教的中道思想。它既不偏于有(承认现象的存在与作用),也不偏于空(承认现象的无自性本质),揭示了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实相)——非有非空、即有即空。

三、 现实意义 理解"即色空"有助于: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即色空”是东晋佛教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中的核心理论之一,由高僧支遁(支道林)创立,其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 基本定义
    “色”指物质现象,“空”指无独立自性。该理论认为一切物质现象(色)均由因缘假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故自性本空,即“色不自有,虽色而空”()。

  2. 哲学内涵
    支遁提出“即色是空,非色灭空”,强调色与空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现象(色)本身即体现空性,无需通过否定现象来证悟空性。这种观点与“本无宗”等学派形成对比,后者更偏向于否定现象的真实性。

  3. 历史地位
    作为“六家七宗”的重要分支,即色空理论推动了般若学与中国本土思想的融合,尤其影响了魏晋玄学对“有无之辨”的讨论,成为佛教中国化的早期标志之一()。

相关概念区分
需注意“即色空”与“色空”的区别:后者是更广泛的佛教术语,泛指现象与空性的辩证关系(如《心经》“色不异空”),而“即色空”特指支遁的学派理论。

别人正在浏览...

阿傉达山背贰本规彪形蔽鄣不溯既往参贺澄澹楮桃粗粮得人死力豆鼠对命放谷发天葩浮窳改籥孤传果得恒河护书夹简达介士揭跣惊哀旧踪愒息康侯看墓客道牢护零铃柳毬腼冒明辉末末拿鸭子年糕屏居嗛约巧夺天工启陈曲颐如此这般韶阳视为知己説头束手待死算不了笋条逃山韬颖田墅提盒颓塞袜统帷牀僞客无怪乎小来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