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計窮力竭 ”。
“計窮力盡”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指計策和力量都已用盡,形容陷入困境、無計可施的狀态。其中“計”指謀略,“窮”“盡”均表示竭盡。
最早出自南朝梁代蕭繹的《馳檄告四方》:“郭默清夷、晉熙附義,計窮力屈,反殺後主。”。後世多沿用這一典故。
清代錢彩《說嶽全傳》第四十二回:“臣已計窮力盡,隻好整兵與他決一死戰。”。此句生動體現了在策略和實力耗盡後被迫背水一戰的場景。
該成語強調“智謀”與“力量”雙重枯竭,常用于文學或曆史叙述中,表達人物或勢力在絕境中的掙紮。
《計窮力盡》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計劃籌劃已經到了最後階段,力量和資源已經耗盡,無法繼續進行下去。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計:由「言」部和「十」部組成,共4畫。
窮:由「穴」部和「工」部組成,共7畫。
力:由「力」部組成,共2畫。
盡:由「亻」部和「心」部組成,共6畫。
《計窮力盡》的來源并不完全清楚,但可以推測這個成語是由古代人們在面對困境時形成的一種表達。
在繁體字中,《計窮力盡》這個成語通常被寫作「計窮力盡」。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盡」字有時候會寫作「盡」,但兩者的意思完全一樣。
1. 在經曆了長時間的奮鬥後,他們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計窮力盡。
2. 這個項目的籌劃已經到達了極限,我們已經計窮力盡,無法再做更多了。
組詞:計劃、窮困、力量。
近義詞:計策用盡、無計可施、籌謀盡罄。
反義詞:計劃未了、力盡而帶、蓄勢未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