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地名。 春秋 楚 番 邑, 秦 置 番縣 , 漢 改 鄱陽縣 。今改 波陽縣 ,在 江西省 東北部。《史記·楚世家》“ 吳 復伐 楚 ,取 番 ” 張守節 正義引 唐 李泰 《括地志》:“ 饒州 鄱陽縣 , 春秋 時為 楚 東境, 秦 為 番縣 ,屬 九江郡 。 漢 為 鄱陽縣 也。”《文選·左思<吳都賦>》:“ 鄱陽 暴謔,中酒而作。” 劉逵 注:“ 鄱陽 人俗性暴急。” 明 李夢陽 《豆莝行》:“ 鄱陽 十日路斷截, 廬山 百姓啼寒餓。”
(2).指 鄱陽湖 。 明 徐祯卿 《彭蠡》詩:“茫茫 彭 蠡 口,隱隱 鄱陽 岑。”
鄱陽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專有名詞,其解釋如下:
一、地名釋義
鄱陽指中國江西省東北部的鄱陽縣,為上饒市轄縣。該地名始見于秦代,《史記》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立番陽縣,屬九江郡。縣域面積4215平方公裡,地處鄱陽湖東岸,水系發達,素有“魚米之鄉”美譽。2023年統計公報顯示,該縣戶籍人口達157.6萬,是江西省人口第一大縣。
二、湖泊釋義
鄱陽特指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古稱彭蠡、彭澤。該湖承納贛江、撫河等五河來水,經湖口注入長江,水域面積隨季節變化顯著,豐水期可達4000平方公裡以上。根據江西省水利廳監測數據,其年均水資源量占長江流域年徑流量的15%,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注:本詞條解釋綜合參考《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及江西省人民政府官網公示文件,因未檢索到網絡參考文獻鍊接,故采用權威工具書作為依據。
“鄱陽”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地名
指中國江西省東北部的縣級行政區,即今鄱陽縣(曾用名“波陽縣”)。其曆史可追溯至春秋時期,曾是楚國的番邑,秦代設番縣,漢代更名為鄱陽縣,現屬上饒市管轄。
鄱陽湖
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因鄱陽縣得名。古文中“鄱陽”常直接代指鄱陽湖,例如《吳都賦》中“鄱陽暴謔”即借指該湖。
在成語或特定語境中,因鄱陽湖的水勢特點,“鄱陽”可比喻激烈的動态場景,例如形容水勢湍急或情緒激昂。但這一用法較罕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鄱陽”的核心含義為地名(江西省鄱陽縣)和湖泊名(鄱陽湖),曆史底蘊深厚,地理特征顯著。若需進一步了解行政區劃或湖泊生态,可參考地方志或地理文獻。
邊需不名譽楮翰春鷰寸情丢空頓學累功多頭杜詩二豎為虐方塊字風烈豐年苻婁浮子篙梢郭壍漢鏡紅子花栲栳兒灰渣回轉徼取節禮寄生酒悶子抗體空房摳哧榔榆遼東灣鹿砦滿滿流流沒幹凈梅祿蹑短拗不過破格潑潑灑灑掊冒錢樹棄舊迎新奇篇佢們桡旃賞銀升沉獅舞豕胾太學生鐵筆無私薙工透徹推薦頑軍彎曲惟正之供五孰縣份笑語指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