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俗的一种。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日禁用生米烧饭。 清 张焘 《津门杂记·岁时风俗》:“元日至初五日,不以生米为炊,谓之忌破五。”
“忌破五”是中国传统年俗中的一个特定禁忌,其含义和背景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忌破五”指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期间,民间禁用生米烧饭的旧俗。这一禁忌源于对新年伊始“不破不立”的祈福心理,通过限制某些行为寄托对全年顺遂的期望。
时间与内容
根据清代张焘《津门杂记·岁时风俗》记载,“元日至初五日,不以生米为炊”,即从正月初一到初五,需食用预先准备好的熟食(如除夕制作的年糕、饺子等),不可用生米煮新饭。
关联习俗的深意
此禁忌与初五“破五”习俗形成对应:初五当天需“破除”此前所有禁忌(如打扫房屋、燃放鞭炮),象征年节结束并迎接新生活。因此,“忌破五”实为初五“破忌”仪式前的蓄力阶段,体现传统文化中“守”与“破”的辩证思维。
现代演变
随着生活方式变化,完全禁生米的习俗已淡化,但部分北方地区仍保留初五吃饺子“捏破”的仪式,象征送穷迎财,与“忌破五”形成民俗链条。
“忌破五”是春节禁忌体系的重要节点,既包含对传统农耕生活“惜粮”观念的传承,也通过时间分段强化了年节仪式的完整性。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地域差异,可参考《津门杂记》等文献。
《忌破五》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忌讳避免在五的倍数的日子进行一些重要的或者不吉利的事情。根据古代的迷信观念,人们认为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做事会带来厄运或者不顺利。
《忌破五》这个词可以拆分为“忄”、“破”和“五”三个部首组成,其中"忄"是“⺗”的简化形式,表示心,破是由石这个部首和皮组成。笔画数分别为3、9、4。
《忌破五》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源自人们对时间和数字的神秘迷信观念。人们认为五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所以在五的倍数的日子里避免做一些重要的事情。
《忌破五》这个成语在繁体中的写法是「忌破五」。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忌破五」的写法和现代基本相同,没有太大差异。
1. 我们今天计划去旅行,不过要留意一下日期,避免忌破五。
2. 这个项目的启动日期刚好是六月五日,我们应该考虑一下忌破五的影响。
忌破五没有组词的常用搭配,因为它是一个固定的成语。
避开五,避免五,忌破
以五,无忌破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