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饥殍的意思、饥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饥殍的解释

亦作“ 飢莩 ”。1.极其飢饿。《三国志·蜀志·许靖传》:“漂薄风波,絶粮茹草,飢殍荐臻,死者大半。”

(2).饿死者。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李桢像赞》:“ 正德 五年, 关 下大水,飢莩载涂。” 郭沫若 《蜩螗集·司派狂》:“同是中华好儿女,谁宁飢莩倒路旁?”


极其飢饿。饥,通“ 飢 ”。《旧唐书·德宗纪上》:“本其所以,罪实在予,万姓何辜,重罹饥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饥殍”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饥”和“殍”两部分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因饥饿而死亡的人,也可引申为形容灾荒时期饿殍遍野的惨状。该词属于书面用语,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用于描述极端生存困境下的社会景象。

从词源解析,“饥”本义为粮食歉收导致的饥饿,《说文解字》释为“谷不熟为饥”;“殍”则专指饿死之人,《玉篇·歹部》明确记载“殍,饿死也”。两字组合强化了“因饥饿而亡”的语义层次,常见搭配如“道有饥殍”“野多饥殍”等句式,多见于《资治通鉴》《旧唐书》等史籍记载。现代汉语中,“饥殍”常与“遍野”“载道”等词连用,构成四字格成语,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收录的“饿殍遍野”条目中,明确标注其同源词“饥殍”的语义关联性。

该词在近现代使用频率有所下降,更多被“饿殍”替代,但在研究文献中仍保持特定语境下的使用价值。例如《汉语大词典》引《孟子·梁惠王上》注疏,强调其蕴含的古代灾荒治理思想。

网络扩展解释

“饥殍”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jī piǎo,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一、基本释义

“饥殍”由“饥”(饥饿)和“殍”(饿死的人)组成,字面意为因饥饿而死亡的人,引申为人民生活极度困苦、无法维持生计的状态。该词亦写作“饥莩”,但“莩”在此处通“殍”,读音仍为piǎo(注意:中标注的“jī pín”可能存在笔误)。


二、详细释义

  1. 词义解析

    • 饥:指饥饿、灾荒;殍:指饿死的人或尸体。合起来形容因饥饿导致大规模死亡的惨状,如“饥殍遍野”。
    • 也可表示极度饥饿的状态,例如“百姓饥殍,流离失所”。
  2. 词源与典故
    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四年》:“殍死者,饥殍也”,描述春秋时期灾荒中饿殍遍地的场景,后成为固定成语。


三、使用场景


四、相关词汇


五、补充说明

现代语境中,“饥殍”一词多用于书面或历史描述,口语中较少使用。需注意其沉重的情感色彩,避免滥用。

别人正在浏览...

白緤白玉堂尝鼎一脔驰行辞疾聪叡黨論斗齿牙遏佚风期共膂沟封灌浆糊豪濮后半护谷虫诲函魂衣鹄钥江城子角跃解维鸡飞狗走进牍锦机峻朵钜眼颗涷恐吓空阴块磊愧咎纍卵理尚龙井炉香美玉无瑕绵蛮名高泥菩萨过江凭亿丕图乞银骑云任性蕊珠宫商顿伤叹湿风诗业衰衰蹄腿瓦剌国刓琢伪涂卧榻武昌剩竹夏耘谐缉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