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饥殍的意思、饥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饥殍的解释

亦作“ 飢莩 ”。1.极其飢饿。《三国志·蜀志·许靖传》:“漂薄风波,絶粮茹草,飢殍荐臻,死者大半。”

(2).饿死者。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李桢像赞》:“ 正德 五年, 关 下大水,飢莩载涂。” 郭沫若 《蜩螗集·司派狂》:“同是中华好儿女,谁宁飢莩倒路旁?”


极其飢饿。饥,通“ 飢 ”。《旧唐书·德宗纪上》:“本其所以,罪实在予,万姓何辜,重罹饥殍。”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饥殍”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jī piǎo,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一、基本释义

“饥殍”由“饥”(饥饿)和“殍”(饿死的人)组成,字面意为因饥饿而死亡的人,引申为人民生活极度困苦、无法维持生计的状态。该词亦写作“饥莩”,但“莩”在此处通“殍”,读音仍为piǎo(注意:中标注的“jī pín”可能存在笔误)。


二、详细释义

  1. 词义解析

    • 饥:指饥饿、灾荒;殍:指饿死的人或尸体。合起来形容因饥饿导致大规模死亡的惨状,如“饥殍遍野”。
    • 也可表示极度饥饿的状态,例如“百姓饥殍,流离失所”。
  2. 词源与典故
    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四年》:“殍死者,饥殍也”,描述春秋时期灾荒中饿殍遍地的场景,后成为固定成语。


三、使用场景


四、相关词汇


五、补充说明

现代语境中,“饥殍”一词多用于书面或历史描述,口语中较少使用。需注意其沉重的情感色彩,避免滥用。

网络扩展解释二

饥殍

饥殍(jī piáo),由两个汉字组成,拆分部首为“食”和“尸”,总笔画数为30。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指的是因饥荒而死去的人。在古代社会,饥荒是一个常见的灾害,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形成了饥殍。

饥殍这个词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為「飢瓢」。

古代汉字写法中,「飢」是以「食」为部首,「饣」为声旁的字。而「尸」则是一个独立的字,表示尸体。结合起来,「飢」和「尸」表示了因饥荒而死去的人的形象。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饥殍这个词:

1. 在饥荒时期,村庄里到处都是饥殍。

2. 饥殍横尸的场景让人心碎。

根据饥殍这个词的意义,可以派生出一些相关的词语:

1. 组词:饥荒、飢饉、饿殍、餓屍(可以写成繁体字)。

2. 近义词:饥民、饥苦、饥荒年代。

3. 反义词:丰年、饱足、富庶。

别人正在浏览...

被蒙禀筭捕影拿风草标儿厕混儳言朝槿摛笔垂训祠主胆道系统的着丰腆附丽服勤搞定更衣室供献贡砚灌脓孤骞覈举合谋霍乱拣罢燋卷椒馨桀骜不驯截拦积香孔罅诓哄旷世无匹宽愉纍囚零利六钧弓蒌翣鹭门炉眼盘算缥缃迁殡七穆清乐清虚境企效权仪麴法曲防阮孚戎旅石锁收帑霜籁碎杂贪流套服投纶抟翼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