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瓯,盛水或酒的陶瓷器。古人也用為樂器,盛水擊之以和樂拍。後世演變至可單獨奏樂。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擊瓯》:“ 武宗 朝, 郭道源 後為 鳳翔府 天興 縣丞,充太常寺調音律官,善擊甌,率以 邢 甌 越 甌共十二隻,旋加減水於其中,以筯擊之,其音妙於方響也。 鹹通 中,有 吳繽 洞曉音律,亦為鼓吹署丞,充調音律官,善於擊甌。擊甌,蓋出於擊缶。” 宋 梅堯臣 《擊瓯賦》:“所謂擊甌者,本埏埴,異琳球,入 伶倫 兮間 齊 優。”參見“ 擊缶 ”。
“擊瓯”是中國古代一種以陶瓷器為載體的音樂演奏形式,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用“瓯”(盛水或酒的陶制器皿)作為樂器,通過調整水量并用筷子敲擊發聲。最初用于配合樂曲節拍,後逐漸發展為獨立演奏的樂器。
曆史發展
唐代是擊瓯藝術的鼎盛期,唐武宗時期(840-846年)出現專業演奏家,如郭道源曾用12隻邢窯和越窯瓷瓯組合演奏,通過增減水量調節音高,音色比方響(編磬類樂器)更精妙。
演奏方法
需選用特定材質的陶瓷瓯(如邢窯、越窯白瓷),以竹筷敲擊注水後的器皿邊緣發聲。不同水量、器皿大小和敲擊力度會産生音階變化,形成旋律。
文獻記載
《樂府雜錄》記載唐代官方音樂機構太常寺設有“調音律官”職位,郭道源、吳繽等均任此職,說明其被納入宮廷音樂體系。 皇甫枚《飛煙傳》也提及擊瓯可與其他絲竹樂器合奏。
文化意義
作為古代“缶樂”的演變形态,展現了陶瓷器物在音樂領域的創造性應用,反映了唐代社會對雅俗共賞藝術的包容性。
擊瓯,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假字為镃(zī)。它是指用長棍或其他器械敲擊瓯碗等陶瓷器皿的聲音。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手”(扌)和“皿”(皿),總共有8畫。
源自于唐代的《開元天寶遺事》中譚嗣同作《書舫師貢》: “江舟吾師索題碗,索碗不應,複于中仍擊之瓯有聲,是賦志之劣也。”這裡的瓯指的就是碗。後來,“擊瓯”逐漸成為一個詞語,用來形容敲擊碗等陶瓷器皿的聲音。
在繁體字中,擊瓯的寫法為“擊甌”。其中,“擊”是指敲擊,而“甌”則和瓯一樣,是指碗。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現代标準漢字書寫中,“扌”和“皿”通常都是單獨的字形部首,但在古代,這些部首常常被寫作“虍”和“缶”。所以,擊瓯的古代寫法為“虍缶”。
以下是一些關于擊瓯的例句:
1. 傳統的茶道儀式中,茶師用竹制的茶杓敲擊瓯碗,發出悅耳的擊瓯聲。
2. 漫步古鎮的小巷,可以聽到陶瓷藝人敲擊瓯碗的聲音。
擊瓯的一些組詞包括: 擊,擊打、擊敗、擊退; 瓯,瓯子、瓯餐。
其中,“擊”是指敲擊、打擊的意思,而“瓯”則指瓦器、碗盞等容器。
近義詞包括敲擊、敲響、敲打等詞語,它們都是指通過敲擊發出聲音。
反義詞則可以是安靜、沉默等詞語,因為擊瓯是指發出聲音的動作,反義詞則意味着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