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擊瓯的意思、擊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擊瓯的解釋

瓯,盛水或酒的陶瓷器。古人也用為樂器,盛水擊之以和樂拍。後世演變至可單獨奏樂。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擊瓯》:“ 武宗 朝, 郭道源 後為 鳳翔府 天興 縣丞,充太常寺調音律官,善擊甌,率以 邢 甌 越 甌共十二隻,旋加減水於其中,以筯擊之,其音妙於方響也。 鹹通 中,有 吳繽 洞曉音律,亦為鼓吹署丞,充調音律官,善於擊甌。擊甌,蓋出於擊缶。” 宋 梅堯臣 《擊瓯賦》:“所謂擊甌者,本埏埴,異琳球,入 伶倫 兮間 齊 優。”參見“ 擊缶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擊瓯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打擊樂演奏方式,即通過敲擊陶瓷或玉質的瓯(一種小碗或杯狀器皿)來演奏音樂。該詞承載着豐富的藝術傳統與文人雅趣,具體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樂器與演奏形式

    “擊瓯”指以瓯為樂器,通過敲擊其邊緣或特定部位發聲。瓯通常選用青瓷、白瓷等材質,因不同大小、厚薄及注水量差異,可發出高低清濁各異的音階。演奏時需按音律排列成套,用特制細棒(如竹籤、玉簪)敲擊,形成旋律。

  2. 曆史淵源與典籍記載

    此樂形式興于唐代,多見于宮廷宴樂與文人雅集。《舊唐書·音樂志》載:“擊瓯,以十二磁瓯為一組,注水擊之”,表明其已發展成體系化的樂器組合。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更将其歸入“擊瓯”專條,詳述其形制與演奏技法。


二、文化意涵

  1. 文人雅趣的象征

    唐宋時期,擊瓯與品茗、賞花并列為士大夫階層的風雅活動。白居易《卧聽法曲霓裳》中“玉磬敲時清夜分,老龍啼擣寒潭水”即以擊瓯聲喻天籁,凸顯其清越空靈之美,成為詩詞中高頻意象。

  2. 民間藝術的流變

    宋元以降,擊瓯漸入市井,演變為茶肆酒樓的助興表演。南宋《武林舊事》記臨安城“瓦舍衆伎”中有“擊瓯社”,可見其已形成專業表演團體,融入市民文化生活。


三、學術參考


四、現代傳承

今故宮博物院藏有清代青玉擊瓯一套(共12件),印證其曆史實物形态。部分傳統樂團嘗試複原演奏,如依據敦煌壁畫及日本正倉院唐樂文獻重排《霓裳中序》,再現盛唐遺音。

網絡擴展解釋

“擊瓯”是中國古代一種以陶瓷器為載體的音樂演奏形式,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用“瓯”(盛水或酒的陶制器皿)作為樂器,通過調整水量并用筷子敲擊發聲。最初用于配合樂曲節拍,後逐漸發展為獨立演奏的樂器。

  2. 曆史發展
    唐代是擊瓯藝術的鼎盛期,唐武宗時期(840-846年)出現專業演奏家,如郭道源曾用12隻邢窯和越窯瓷瓯組合演奏,通過增減水量調節音高,音色比方響(編磬類樂器)更精妙。

  3. 演奏方法
    需選用特定材質的陶瓷瓯(如邢窯、越窯白瓷),以竹筷敲擊注水後的器皿邊緣發聲。不同水量、器皿大小和敲擊力度會産生音階變化,形成旋律。

  4. 文獻記載
    《樂府雜錄》記載唐代官方音樂機構太常寺設有“調音律官”職位,郭道源、吳繽等均任此職,說明其被納入宮廷音樂體系。 皇甫枚《飛煙傳》也提及擊瓯可與其他絲竹樂器合奏。

  5. 文化意義
    作為古代“缶樂”的演變形态,展現了陶瓷器物在音樂領域的創造性應用,反映了唐代社會對雅俗共賞藝術的包容性。

别人正在浏覽...

班部悲恫褊迫禀應捕拏充起訪世封家姨風裘墳記糕乾公格爾山核能訇礚揮戈回日胡嚼焦心階陳寄懷巾車吉雲髺頭連纏遼城鶴化麗妾六院鸾篦嫚戲毛起梅花帳憫恻冥晦南冥遷代千秋之後佥諧砌詞切刻啓母石榮啟三釜散軍僧伽帽屎虼蜋室韋書硯四種嗩呐填方天思屠肆兔走鹘落萬年吳甲武羅相徽纖冗小殿直瞎子斷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