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三鬴 ”。
“三釜”是一個源自《莊子》的典故,主要含義指微薄的俸祿。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解釋:
本義
古代計量單位,“一釜”等于六鬥四升,“三釜”即三倍于此量。但在文學中常引申為下級官吏的低微俸祿。
出處與典故
《莊子·寓言》記載:“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後仕,三千鐘而不洎,吾心悲。”
這裡通過對比“三釜”和“三千鐘”,表達及時奉養父母的重要性,即使俸祿微薄,隻要父母健在也值得滿足。
“三釜”的核心含義聚焦于俸祿的微薄性及孝道思想,建議結合《莊子》原文理解其語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國語辭典》或《莊子》相關注釋。
三釜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于形容或比喻人們的生活非常拮據、貧困。
三釜的拆分部首是“釆”和“米”,其中“釆”是上部部首,表示“取菜”的意思,“米”是下部部首,表示“糧食”的意思。它由7筆組成。
三釜這個詞最初來源于古代農村社會,采菜和種植農作物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由于生産條件限制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很多人生活貧困,過着非常困難的生活。因此,三釜成為了形容這種貧困生活的一個比喻。
三釜的繁體字為「三釡」,在繁體字中,釡的形狀略有不同,但意思和拼音相同。
在古時候,三釜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具體的寫法如何,需要查閱古代文字考據資料,以确定不同時期的具體字形。
1. 他們一家生活貧困,過着三釜的日子。
2. 那個地區的居民因為災害而變得三釜。
3. 曆經戰争,這個國家變得面臨着三釜的境地。
三釜夜哭、三釜茶飯、三釜河山、三釜冷竈等。
貧困、窮苦、貧窮、拮據、困頓等。
富裕、富足、富饒、富庶、富有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