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瓯,盛水或酒的陶瓷器。古人也用为乐器,盛水击之以和乐拍。后世演变至可单独奏乐。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击瓯》:“ 武宗 朝, 郭道源 后为 凤翔府 天兴 县丞,充太常寺调音律官,善击甌,率以 邢 甌 越 甌共十二隻,旋加减水於其中,以筯击之,其音妙於方响也。 咸通 中,有 吴繽 洞晓音律,亦为鼓吹署丞,充调音律官,善於击甌。击甌,盖出於击缶。” 宋 梅尧臣 《击瓯赋》:“所谓击甌者,本埏埴,异琳球,入 伶伦 兮间 齐 优。”参见“ 击缶 ”。
“击瓯”是中国古代一种以陶瓷器为载体的音乐演奏形式,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指用“瓯”(盛水或酒的陶制器皿)作为乐器,通过调整水量并用筷子敲击发声。最初用于配合乐曲节拍,后逐渐发展为独立演奏的乐器。
历史发展
唐代是击瓯艺术的鼎盛期,唐武宗时期(840-846年)出现专业演奏家,如郭道源曾用12只邢窑和越窑瓷瓯组合演奏,通过增减水量调节音高,音色比方响(编磬类乐器)更精妙。
演奏方法
需选用特定材质的陶瓷瓯(如邢窑、越窑白瓷),以竹筷敲击注水后的器皿边缘发声。不同水量、器皿大小和敲击力度会产生音阶变化,形成旋律。
文献记载
《乐府杂录》记载唐代官方音乐机构太常寺设有“调音律官”职位,郭道源、吴繽等均任此职,说明其被纳入宫廷音乐体系。 皇甫枚《飞烟传》也提及击瓯可与其他丝竹乐器合奏。
文化意义
作为古代“缶乐”的演变形态,展现了陶瓷器物在音乐领域的创造性应用,反映了唐代社会对雅俗共赏艺术的包容性。
击瓯,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假字为镃(zī)。它是指用长棍或其他器械敲击瓯碗等陶瓷器皿的声音。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为“手”(扌)和“皿”(皿),总共有8画。
源自于唐代的《开元天宝遗事》中谭嗣同作《书舫师贡》: “江舟吾师索题碗,索碗不应,复于中仍击之瓯有声,是赋志之劣也。”这里的瓯指的就是碗。后来,“击瓯”逐渐成为一个词语,用来形容敲击碗等陶瓷器皿的声音。
在繁体字中,击瓯的写法为“擊甌”。其中,“擊”是指敲击,而“甌”则和瓯一样,是指碗。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现代标准汉字书写中,“扌”和“皿”通常都是单独的字形部首,但在古代,这些部首常常被写作“虍”和“缶”。所以,击瓯的古代写法为“虍缶”。
以下是一些关于击瓯的例句:
1. 传统的茶道仪式中,茶师用竹制的茶杓敲击瓯碗,发出悦耳的击瓯声。
2. 漫步古镇的小巷,可以听到陶瓷艺人敲击瓯碗的声音。
击瓯的一些组词包括: 击,击打、击败、击退; 瓯,瓯子、瓯餐。
其中,“击”是指敲击、打击的意思,而“瓯”则指瓦器、碗盏等容器。
近义词包括敲击、敲响、敲打等词语,它们都是指通过敲击发出声音。
反义词则可以是安静、沉默等词语,因为击瓯是指发出声音的动作,反义词则意味着无声。
摆搭白鶂暴涨边使贬逐吃黑枣创匠道家點呼惇史发场光大反面无情凤凰窠濆旋辅护服劲覆军该明钢镚关机酣鬯后昆宦牒浣花天笺花贱种揭示姬公鸡目眼炯朗缉凶举大计俊髦困阻礧碨楝花风留下卢博麻辞马毛蝟磔棉薄谬牍浅丈夫窍门青城轻下杞宋无徵取亲僧伽帽山喧少叙神蓍实田唐虞头尾土坡,土坡儿我黼子佩详案湘平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