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进议的意思、进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进议的解释

谓向皇帝进呈议论得失的奏表。 宋 文莹 《续湘山野录》:“ 明肃太后 欲謁太庙,詔礼官草议。时学臣皆以《周官》后服进议。”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乘马衣冠》:“ 唐 景龙 二年,皇太子将亲释奠於国学,有司草仪注,令从臣皆乘马衣冠。左庶子 刘知几 进议非之。” 清 吴振棫 《养吉斋馀录》卷八:“翼日进议,復至会议所具论得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进议"是由"进"和"议"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包含两层核心含义:

一、动词用法 指向上级或尊长呈递建议。《汉语大词典》记载其本义为"进呈议论",多用于古代官员向君主奏事的场景。例如《资治通鉴》中"群臣进议于朝堂"的记载,便体现了臣子集体向帝王呈递政见的用法(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二、名词用法 特指经过整理的系统性建议方案。《辞海》将其释为"经研讨形成的谏言文本",常见于古代公文体系。如宋代设立的"进议司"机构,专职整理各地奏章形成综合议案(来源:中华书局《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该词的现代引申义可指代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提案。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特别强调其"通过正式渠道提交"的语义特征,与普通建议形成区别(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进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可分为古代和现代两种解释,具体如下:

一、基本含义

“进议”由“进”(提出)和“议”(讨论)组成,核心含义是提出意见或建议。现代语境中多用于会议、讨论等场合,强调个体在集体决策中的参与性。

二、古代用法

在古代,“进议”特指向皇帝进呈奏表,内容多为议论政策得失或礼仪规范。例如:

  1. 宋代:礼官在太后谒太庙前需草拟仪注,学者以《周官》后服“进议”。
  2. 明代:刘知几曾针对太子释奠礼仪“进议”提出异议。
  3. 清代:官员在会议中需“进议”并详细论述观点。

三、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进议”更接近成语,强调主动表达观点的行为,常见于正式场合的提案或讨论,例如企业会议、学术研讨等。

四、总结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用例,可参考《续湘山野录》《客座赘语》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宁温泉暗心抱负背峞冰霜波粼常骨崇宏传歌麤浅大铲鞋打胡哨丹黄大约垫片迭观邸所发愧凡间富贾符咒公派归咎何至愰惚皇教晃子謇然郊祠急来抱佛脚井华水狂侠练朱砻炼露己扬才芒惚旄旒梦官明贤母陀罗品弦法裒辑清吭忍古纱冠山奥萐莆诗编失盗税钞腾褒帖学枉才下垂飨辞香缕显丽歊歊犀光薪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