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念重大曆史事件或重要曆史人物的機構。大多以事件發生的地點和人物出生、居住、工作的地方為館址,保存和恢複曆史原狀;也可另辟館址,集中陳列有關曆史資料或人物生平資料。如 上海 有魯迅紀念館。
紀念館是為紀念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或特定曆史時期而設立的紀念性場所,其核心定義與功能如下:
紀念館通過陳列文物、照片、文件等實物資料,結合聲、光、電等技術手段,向公衆傳遞曆史知識和文化價值。其設立目的是保存曆史記憶、弘揚精神内涵,如凱旋門等标志性建築也屬于廣義的紀念館範疇()。
包括複原場景、多媒體互動、圖文解說等,例如南昌起義紀念館通過實物和影像重現革命曆程()。
現代發展出“網上紀念館”,允許公衆線上祭奠或緬懷,適用于普通民衆與名人()。
2017年起,中國規定其标準英文名為“Memorial Hall”()。
總結來看,紀念館既是文化教育載體,也是曆史記憶的實體化呈現,兼具學術研究與社會服務功能。
紀念館是指為了紀念某個人或事物而建立的專門場所。它是一個提供展示和教育功能的地方,用于向公衆展示曆史事件、偉人事迹等的場所。
拆分部首和筆畫:紀(糸+己),念(心+今),館(香+官),共計17畫。
來源:紀念館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紀念館由來已久,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存在。在古人的心目中,紀念館是一個銘記曆史、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
繁體寫法:紀念館
古時候漢字寫法:紀念館的古體字為「紀念館」。從字形上看,「館」字的古字寫法中,右上方有個飄帶形狀的「皿」,下方是「幹」,表示在一個建築内有一個屋頂,下方是人,表示人在屋内。古體字的構造更加直觀地表達了館的本意。
例句:這座紀念館将展示那段獨特而重要的曆史。
組詞:紀念、紀念碑、紀念堂、紀念品
近義詞:紀念地、紀念塔、紀念園
反義詞:遺忘、湮沒、忘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