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橫脊的禮冠。 明 沉榜 《宛署雜記·經費上》:“巾帽局成造梁冠等件,合用麻布等料。”參見“ 五梁冠 ”。
梁冠是中國古代禮制服飾中的重要首服,特指一種頂部設有縱向梁脊的禮冠,主要作為官員在朝會、祭祀等重大典禮時所佩戴的正式冠帽。其形制與梁數直接關聯佩戴者的官階等級,具有鮮明的禮法象征意義。以下是詳細釋義:
梁指冠脊
“梁”原指房屋橫梁,此處引申為冠頂縱向凸起的脊狀裝飾條。每道梁以細鐵絲或竹篾為骨,外裱黑紗,平行排列于冠頂。
來源:《漢語大詞典》“梁”字條(第4卷,第1189頁)
冠體結構
以漆紗制作冠框,前低後高,整體呈卷雲狀。兩側設透空網格(稱“巾”),後部垂短纓帶。梁數從一梁至七梁不等,梁數越多代表官階越高。
來源: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年修訂版,第215頁)
漢代起源
原型為漢代“進賢冠”,初為儒生所戴,冠前設梁區分才學高低。南北朝後逐漸成為官員專屬禮冠。
來源: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第128頁)
唐代定制
正式納入官服體系,《唐六典》規定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兩梁,九品以上一梁。
來源:《唐六典·卷四》禮部郎中條
明代鼎盛
發展至七梁制,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七品二梁,八九品一梁。
來源:《明史·輿服志三》
等級秩序标識
梁冠通過視覺化的梁數差異,将官僚等級制度具象化,成為“昭名分,辨等威”的禮法符號。
來源:趙連賞《中國古代服飾圖典》(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4頁)
儒家禮制載體
其形制遵循《周禮》“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的禮器思想,梁脊象征“承天之道”,體現“天人合一”的統治哲學。
來源:聶崇義《三禮圖》冠冕圖考釋
梁冠制度詳載于曆代輿服志,如《後漢書·輿服志》《宋史·輿服志》等。現代考古佐證可見山東濟南明墓出土七梁冠實物(藏于山東博物館),其黑紗梁架結構與文獻記載完全吻合。作為中華禮制文明的物質遺存,梁冠對研究古代職官制度、服飾禮法具有重要實證價值。
來源: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濟南明代郡王墓發掘報告》(《考古》2020年第3期)
梁冠是中國古代官員佩戴的禮儀性冠飾,其核心特征為冠頂的橫脊(稱為“梁”),主要用于區分官階等級。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梁冠起源于秦漢時期,原為帝王大臣所用,後演變為文官朝服專用冠飾。其名稱來源于冠頂橫向凸起的脊梁結構,明代成為官階等級的重要标識,又稱“九梁冠”。
品級 | 梁數 | 配飾特征 |
---|---|---|
藩王 | 九梁 | 最高等級 |
一品 | 七梁 | 玉帶、雲鳳錦绶 |
二品 | 六梁 | 革帶、犀角绶環 |
三品 | 五梁 | 金帶、雲鶴錦绶 |
四品 | 四梁 | 金帶、藥玉佩 |
五品 | 三梁 | 銀帶、盤雕錦绶 |
梁冠通過視覺化符號強化了古代官僚體系的等級秩序,其形制在《三才圖會》等典籍中有明确記載,成為研究古代輿服制度的重要實物參考。
(完整等級制度可參考、6的詳細描述)
八陛敗紙鏰子邊垆冰雕辟書筆誅不打緊察辨城塹除庑辭餐悼念兜盤戹會餓焰芳年霏爛芬蘭福算剛讦拱挹指麾鈎刃嗐聲頓腳含歎喤聒匠指艱季樫鳥交路蝍且甘帶即世糾絞蚗龍拒虎進狼科地銆刀鳥驚魚潰逆萌盼望匹夫有責牽黃淺事親夫輕倨酋豪稔悉散衙傷痍省修詩徵收檢雙重國籍水層黍稭宿值淘物銅钹童羁像生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