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靜虛的意思、靜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靜虛的解釋

(1).清淨無欲。《呂氏春秋·知度》:“有道之主因而不為,責而不詔,去想去意,靜虛以待。”《孔子家語·好生》:“ 舜 之為君也……德若天地而靜虛。” 明 唐順之 《贈張方士序》:“竊疑二氏專求之靜虛,縱不能無毫釐之差,其去聖學,要之較世儒為近。”

(2).恬淡平和。 清 梅曾亮 《太乙舟山房文集序》:“ 新城 禮部侍郎 陳公 ,為古文學……不為熊熊之光,絢爛之色,而靜虛澹淡,若近而若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靜虛”作為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形與哲學意蘊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靜”本義為靜止,《說文解字》釋作“審也,從青争聲”,引申為心境平狀态;“虛”原指大丘,《說文》注為“大丘也”,後衍生為空明、謙遜之意。二字組合最早見于道家典籍,《莊子·天道》雲“萬物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虛則實,實則虛”,強調摒除外擾、返歸本真的修養境界。

二、哲學内涵

  1. 道家核心概念:老子提出“緻虛極,守靜笃”(《道德經》第十六章),主張通過虛靜狀态體悟大道,該思想被河上公注解為“虛靜之法,萬物之本根”。
  2. 儒家修身要義:《禮記·大學》載“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引申為“虛靜者,心體之本然”,賦予其道德修養的實踐意義。
  3. 佛家禅修境界:天台宗智顗《摩诃止觀》提出“靜虛明淨”的觀心法門,指摒除妄念後的澄明心境。

三、現代語義延伸 《現代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收錄該詞條,定義為“①内心甯靜無欲;②藝術創作中排除雜念的精神狀态”,如朱光潛在《文藝心理學》中論及“靜虛心境是審美活動的必要條件”。

網絡擴展解釋

“靜虛”是一個蘊含哲學意境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由“靜”與“虛”二字組成:


二、哲學内涵

  1. 道家淵源
    與道家修煉思想密切相關,主張通過“靜坐”“調息”達到“恬淡虛無”狀态,從而養氣修身。如《道德經》提倡“緻虛極,守靜笃”,認為靜虛是萬物運行的根源。

  2. 儒家應用
    明代學者唐順之将其與聖學關聯,認為靜虛是摒除雜念、專注修德的基礎,如《孔子家語》中稱舜“德若天地而靜虛”。


三、使用場景


四、現代延伸

在當代語境中,常被用于心理學或冥想領域,指通過專注呼吸、排除雜念來緩解焦慮,類似“正念療法”的原理。

提示:如需深入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呂氏春秋》《孔子家語》等文獻,或查閱道家養生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絆惹播徙場景蟬露宸衛赤鯶磋跌大小米颠迷抵死謾生鵝陳蕃籬煩厭沸湯鋒骨覆酒甕伏熱扞戾甘盤校尉廣義相對論基礎鬼羅刹呵護黑虎大靈官恒常火光燭天绛帕降宥賤價玑琲錦攬兒九數寄興橛眼檻屋聯播利空利械禖祝妙吹磨扇泥絮叛戾飄轉欠身秋陽泉帖攘獄繞朝策芿荏三韻垧野善祥霜雁淑茂天國鐵峽聽用稌黍委聚無底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