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樹的意思、栎樹的詳細解釋
栎樹的解釋
[oak] 見“栎”
詞語分解
- 栎的解釋 栎 (櫟) ì 落葉喬木,葉子長橢圓形,結球形堅果,葉可喂蠶;木材堅硬,可制家具,供建築用,樹皮可鞣皮或做染料。亦稱“麻栎”、“橡”;通稱“柞樹”。 栎 (櫟) è 〔栎陽〕地名,在中國陝西省。 (
- 樹的解釋 樹 (樹) ù 木本植物的通稱:樹木。樹林。樹大根深(喻勢力大,根基牢固)。 種植,培育:樹藝(“藝”,種植)。樹荊棘得刺,樹桃李得蔭。 立,建立:樹立。樹敵。 量詞,相當于“株”、“棵”:一樹梅花。
專業解析
栎樹(lì shù),在漢語詞典及植物學領域,指殼鬥科(Fagaceae)栎屬(Quercus)植物的統稱,是一類廣泛分布且具有重要生态與經濟價值的落葉或常綠喬木。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基本定義與形态特征
-
樹種定義
栎樹是殼鬥科栎屬植物的通稱,全球約300種,中國分布60餘種(如麻栎、栓皮栎、蒙古栎等)。其典型特征為:
- 葉:多呈倒卵形或橢圓形,葉緣常具波狀鋸齒或裂片。
- 果實:堅果(俗稱“橡子”),基部包裹于杯狀或碗狀的殼鬥(由總苞發育而成)内。
- 木材:質地堅硬緻密,紋理清晰,耐腐蝕性強。
-
名稱溯源
“栎”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木也”,《現代漢語詞典》明确标注其讀音為“lì”,特指殼鬥科栎屬喬木。
二、分布與生态價值
-
地理分布
栎樹廣泛分布于北半球溫帶至亞熱帶地區。在中國,北起黑龍江(蒙古栎),南至雲南(高山栎),東至台灣(赤皮栎),西達西藏(川西栎),均有自然分布。
-
生态功能
- 森林建群種:栎林是溫帶落葉闊葉林的主要類型,維持生物多樣性。
- 動物栖息地:橡子為野豬、松鼠等動物提供食物,樹幹栖息昆蟲與鳥類。
- 水土保持:深根系有效固土防沙。
三、經濟與文化意義
-
傳統利用
- 木材:用于建築、家具、枕木及薪炭(如栓皮栎的樹皮可制軟木)。
- 飼料與食用:橡子澱粉可釀酒、制豆腐,嫩葉作飼草。
-
文化意象
- 象征意義:古人以“栎社”喻指無用之材(《莊子·人間世》),後引申為謙稱。
- 詩詞典故:《詩經·唐風》有“山有苞栎”,唐代戴叔倫詠“古樹栎成林”。
四、常見種類示例
- 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葉緣芒狀鋸齒,殼鬥包被堅果1/2,分布于華北至華南。
- 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樹皮具厚木栓層,可剝制軟木,廣布于多省山地。
-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耐寒性強,東北林區優勢種,秋葉變紅。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22卷(殼鬥科). 科學出版社, 1998.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樹木志》.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3.
- 李時珍.《本草綱目·木部》. 明代(古籍文獻).
- 程俊英譯注.《詩經譯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網絡擴展解釋
栎樹(學名:Quercus L.),又稱橡樹,是殼鬥科栎屬植物的統稱,具有以下特點:
一、植物學特征
- 形态:落葉或常綠喬木,少數為灌木,樹高可達25米。樹皮暗灰褐色,小枝褐色,樹冠寬廣,枝葉繁茂,耐修剪且造型多樣。
- 分布:廣泛分布于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適應性強,被稱為“森林之王”。
- 果實:結橡子(橡實),外被殼鬥包裹,部分種類果實可食用(如白栎),但需注意加工處理。
二、文化象征
- 品質象征:成語“栎樹”比喻人高尚、堅韌的品格,源自《詩經·小雅·栎陽》。
- 曆史地位:《爾雅》稱其為“百木之長”,古代常用于建築、船舶等,象征力量與耐久。
三、實用價值
- 木材:質地堅硬耐腐,用于建築、家具等;栓皮栎的樹皮可制軟木。
- 生态與景觀:樹形優美,是園林綠化的優選樹種。
四、讀音與别名
- 讀音:作為樹名時讀“lì”,另一讀音“yuè”僅用于地名(如陝西栎陽)。
- 别名:橡樹、柞樹(部分種類)。
提示:若需了解栎樹具體品種或更多文化典故,可參考《詩經》《爾雅》等文獻或植物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那含杯酒戈矛塵蛻赤盞翠麟大大小小盜馬颠動斷子絕孫堆笑二十四品泛泛而談奮勢軋空貢試共性溝壘姑妄言之合衆回圖回軒惠子知我江痕箭笄餞觞畸變基命警防驚人緊接軍需客家孔雀裘鍊意路濱門啟面具妙悟磨晩鬡須牛骥同皂擗初頭秦痔啟邑媆媆詩府釋悶殊待送元二使安西竹裡館題目正名通愛透澈瓦甕委巷霧絲暇刻響冷冷香俏謝疾邪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