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緘并加标記。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泚 ( 朱泚 )取視,其故封識具存。” 明 劉基 《郁離子·虞孚》:“ 吳儈 至,視漆之封識新,疑之。” 清 王晫 《今世說·德行》:“時 佘山寺 老僧晨起,見供桌有一卷書,封識甚密。”
“封識”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指封緘并加标記的行為,常見于古代文獻中,用于描述對物品或文書進行密封并留下标識的過程。例如:
部分資料(如、2)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封閉、保密,形容信息或秘密被嚴格保護。例如用于商業機密或内部事務的保密場景。但需注意,這一用法在權威古籍和詞典中較少直接體現,可能屬于現代引申義或次要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段太尉逸事狀》《郁離子》等文獻原文。
封識(fēng shí)是一個漢字詞語,原指古代君主給予臣子以官爵封爵和賜予印章等徽號,表示榮譽和權力的象征。後來引申為封授、封賞、封禅等意義。
封識的部首是封(部首封,讀音fēng)。
封識的總筆畫數為10畫。
封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封建社會。在古代,君主為了鞏固統治,會授予功臣爵位和封號,并賜予印章等徽號,以示權威和榮譽。
在繁體字中,封識的寫法為「封識」。
在古代,封識的寫法并不完全與現代相同。封與現代寫法相同,而識的古代寫法為「示」,表示象征、證明的意思。因此,封識在古代寫作「封示」。
1. 皇上親自封識,表彰了他的功績和貢獻。
2. 在古代,封識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義。
- 封賞:賜予封號或獎勵。
- 封禅:古代帝王登山祭天的儀式。
- 封爵:授予神爵或封號。
近義詞:封賞、封爵、封號。
反義詞:廢黜、解封、罷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