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绍 遣将道路奉迎,身去 鄴 二百里,与 先主 相见”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九州春秋》:“ 备 住 荆州 数年,尝於 表 刘表 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 表 怪问 备 , 备 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后以“惊肉生髀”惊叹久处安逸,不能有所作为。 宋 刘厵 《水调歌头》词:“人人惊肉生髀,郤日欲挥戈。”
“惊肉生髀”是一个源自三国典故的成语,读音为jīng ròu shēng bì,其核心含义是感叹长期处于安逸环境,未能有所作为,虚度光阴。
基本含义
字面指因久不骑马征战,大腿(髀)上的肌肉重新生长,暗喻因安逸懈怠而失去进取心。后多用于形容虚度时光、未能建功立业的感慨。
出处与典故
出自《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刘备投奔刘表时,某日如厕后摸到自己大腿长肉,不禁流泪感叹:“我常年征战,髀肉皆消;如今久不骑马,髀肉复生。时光飞逝,我却功业未成!”。
用法与示例
近义词
《惊肉生髀》是一个成语,是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受到惊吓而肌肉抽搐,腿部无法动弹。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受到巨大惊吓后身体的反应。
拆分部首和笔画:
- “惊”字的部首是“心”,笔画数为12。
- “肉”字的部首也是“肉”,笔画数为6。
- “生”字的部首是“生”,笔画数为5。
- “髀”字的部首是“骨”,笔画数为14。
来源:成语《惊肉生髀》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在这本小说中,其中一位角色叫白玉堂被官府逮捕后,受到惊吓而导致腿部肌肉抽搐,无法行走。
繁体字:
- “惊”字的繁体为「驚」。
- “肉”字的繁体为「肉」(保持一致)。
- “生”字的繁体为「生」(保持一致)。
- “髀”字的繁体为「髀」(保持一致)。
古时候汉字写法:由于汉字的演变,古时候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惊肉生髀”这个成语在古代的写法和现代并没有太大区别。
例句:
1. 小明被突如其来的响声吓了一跳,顿时惊肉生髀,脚下一软差点摔倒。
2. 刚刚经历的那场恶梦让她吓得惊肉生髀,直到现在她还颤抖不止。
组词:惊恐、肉麻、生机、髀肉、惊骇等。
近义词:惊弓之鸟、 惊弓之鲵、 惊弓之骇、 惊弓骇石。
反义词:心平气和、安之若素、无动于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