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镵膚的意思、镵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镵膚的解釋

刺皮膚,文身。《新唐書·循吏傳·薛元賞》:“都市多俠少年,以黛墨鑱膚,誇詭力,剽奪坊閭。” 金 王若虛 《<新唐書>辨中》:“夫鑱膚者,針也,黛墨所以為色耳!而雲‘以黛墨鑱膚’則不可。舍文身不道而艱詭若此,其亦勞甚矣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镵膚”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現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如下:

一、詞義構成 “镵”讀作chán,本指古代鐵制犁具的鋒刃部件,《說文解字》注:“镵,銳也,從金毚聲”。“膚”即人體表皮,《釋名·釋形體》載:“膚,布也,布在表也”。二字組合後,“镵膚”特指以銳器刺入皮膚的治療行為,屬古代中醫外治法範疇。

二、專業釋義 在《黃帝内經·靈樞》中記載:“九針之名,各不同形……镵針者,頭大末銳,主瀉陽氣”,說明“镵”作為九針之首,常用于淺刺皮膚以治療頭身熱證。由此引申,“镵膚”可指代兩種含義:

  1. 醫療操作:特指用镵針實施砭刺的醫術,見于《針灸甲乙經》所述的“淺刺勿深,如镵膚而去其邪”
  2. 文學隱喻:唐宋詩詞中偶見用“镵膚”形容寒風刺骨,如李賀《北中寒》中“霜花草上大如錢,揮刀不入迷濛天”的意象延伸。

三、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用詞彙,主要見于中醫典籍研究及古漢語文獻注釋領域。最新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收錄此詞條,建議專業領域引用時标注原始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镵膚”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 镵(chán):指古代鐵制刨土工具,引申為“刺”的動作。
    • 膚(fū):指人體皮膚,也表“表面、浮淺”之意。
    • 組合義:即“刺皮膚”,特指文身(在皮膚上刺刻圖案或文字)。
  2. 文獻例證

    • 《新唐書·循吏傳·薛元賞》記載:“以黛墨鑱膚,誇詭力”,描述唐代俠少年用青黑色顔料文身以彰顯武力。
    • 金代王若虛曾批評此用法不夠準确,認為應直接使用“文身”而非“以黛墨鑱膚”。
  3. 延伸用法
    在部分語境中,“膚”可引申為“表面、淺薄”(如“膚淺”),但“镵膚”一詞多保留原始的文身含義,較少用于比喻義。

“镵膚”主要指古代文身行為,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文化背景。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及王若虛的評論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八陳貶甘餅食诐邪筆蹤不當不正采油平台常産昌世宸題笞督初魄錯陳丹霄姿谛妄底下人二箭改折河南梆子講脩角抗激烈旌贲禁體進質鞠稚寇枿口谀匡運阃儀老實巴交俚婦離慜離瘼柳浪聞莺貿襲妙演彌尾青男夫念念呢呢盤石謙屈秦缺寝事祈文三婦灑脫色動深靓神志不清同等學曆銅鳳同好外生女頑徒為亂汙名顯授邪傳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