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靖康之变是中国北宋末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指1127年(靖康二年)金朝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及大量宗室成员,导致北宋灭亡的国难。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靖康之变又称靖康之耻、靖康之难,发生于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因金军南下攻破汴京而得名。最终于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及数千人北上,北宋灭亡。
扩展提示:靖康之变后,南宋通过“绍兴和议”与金形成南北分治,但收复失地的诉求贯穿整个南宋历史。如需进一步了解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宋史》相关记载。
靖康之变是指北宋时期发生在1127年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靖康之变将北宋朝廷推翻,南京被攻陷,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朝俘虏,标志着南宋时期的开始。
靖(部首:贝,笔画:11)康(部首:广,笔画:15)之(部首:口,笔画:3)变(部首:讠,笔画:7)。
“靖康之变”这个词来源于南宋时期的历史文献记载,主要见于《宋史》和《续资治通鉴》等文献。它指的是北宋时期金朝入侵南宋,导致北宋朝廷覆灭的事件。
靖康之变的繁体字为「靖康之變」。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靖康之变的写法会略有不同。以「靖康之變」为例,古代汉字可能使用繁复的字体,并且筆劃、結構等方面可能也不同于现代汉字的写法。
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灾难。
靖国、康复、变革。
从义上来说,靖康之变没有严格的近义词,但可以使用类似意义的词语,如政变、革命、叛乱等。
靖康之变的反义词可以是和平、稳定、统一等。
挨肩擦脸熬熬汲汲拜坛冰销叶散补过拾遗黪淡乘号成卒持呪词章大敛道家蓬莱山大眼贼牒启抵掷二十四番花信风拊鼓覆国覆射扶竹狗年裹鲊帖横劲红姑娘闳巨哄抬蝴蝶瓦徽徽几不欲生劫数激亢静慧即戎旧闾郡下开私门龛灯刻覈坑三姑克食羸惙冥兆南普陀寺鸟罗扑花窃攘清崇秋旻企瞻三线省閲十经瞬动说不过天假良缘廷臣透骨草讬胎握兰乌金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