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变的意思、靖康之变的详细解释
靖康之变的解释
金灭北宋的事件。1126年(靖康元年),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将京城中公私蓄积搜括一空,并于次年四月押徽宗、钦宗和宗室、后妃数千人,携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府州县地图等北去。北宋亡。
词语分解
- 靖康的解释 安康,安乐。 宋 曾巩 《襄州岳庙祈雨文》:“甽畮克谐於丰富,里閭皆保於靖康。”
- 变的解释 变 (變) à 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更改:变调。变动。变法。变为。变革。变更。变通(把原定的办法略加改动以适应事实的需要)。变本加厉。变幻无常。 笔画数:; 部首:又;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标志性的事件,指北宋靖康年间(1126-1127年)金国攻陷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导致北宋灭亡的重大历史转折。《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金灭北宋的战役”,其核心含义包含三个层面:
一、历史背景与直接诱因
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军备松弛,金国借联宋灭辽(1125年)后窥见宋室虚弱。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金军以“宋廷背盟”为借口分两路南下,直逼汴京。此时宋徽宗禅位钦宗,但朝廷主和派占据主导,战备严重不足。
二、事件关键节点
- 两度围城:1126年初(靖康元年)金军首次包围汴京,索要巨额赔款后撤兵;同年冬二次南下,破城后俘虏徽钦二帝。
- 皇室北迁:据《宋史·钦宗本纪》载,1127年四月,金军掳走二帝、后妃、宗室等三千余人,史称“靖康之难”。
- 政权更迭:宋室南迁建立南宋,开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进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详细记载了赵构称帝过程。
三、文化影响与历史评价
事件导致《宣和画谱》等大量文物典籍散佚,李清照“南渡衣冠少王导”等诗词深刻反映时代创伤。元代官修《金史》称此役“宋之宗社,至此而绝”,《续资治通鉴长编》则从军事制度角度分析败因。该事件被后世视为中原王朝首次完全亡于游牧民族的典型案例,对儒家“华夷之辨”思想产生重大冲击。
网络扩展解释
靖康之变是中国北宋末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指1127年(靖康二年)金朝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及大量宗室成员,导致北宋灭亡的国难。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事件定义与时间
靖康之变又称靖康之耻、靖康之难,发生于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因金军南下攻破汴京而得名。最终于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及数千人北上,北宋灭亡。
二、背景与起因
- 宋金联盟破裂:北宋曾与金签订“海上之盟”联合灭辽,但宋军战斗力低下暴露弱点,金国借张觉叛逃事件撕毁盟约。
- 北宋内部腐败:宋徽宗沉迷艺术,朝政废弛,军事防御薄弱,民怨积累。
- 金国崛起威胁:金灭辽后迅速南下,1125年分东、西两路攻宋,直逼汴京。
三、关键过程
- 两次围城:1126年(靖康元年)正月,金军首次围汴京,索要巨额金银并割让三镇后撤军;同年八月再次南下,闰十一月破城。
- 宋廷决策失误:宋钦宗轻信“六甲神兵”退敌之说,导致外城失守;主动至金营议和被扣留。
- 掠夺与俘虏:金军洗劫汴京财物,包括皇家藏书、礼器等,并掳走二帝、宗室、后妃、朝臣等三千余人。
四、结果与影响
- 北宋灭亡:政权崩溃后,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南渡建立南宋。
- 社会与文化创伤:事件被岳飞写入《满江红》,成为汉族抵御外侮的精神符号。
- 历史转折:标志中原政权首次被北方游牧民族彻底击败,开启宋金对峙局面。
扩展提示:靖康之变后,南宋通过“绍兴和议”与金形成南北分治,但收复失地的诉求贯穿整个南宋历史。如需进一步了解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宋史》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操扯禅説朝升暮合冲旷垂虹桥单纯电腰风脚氐房递战都台伐阇罗風樹抚今痛昔负星钢啷公决宫库寡言少语谷丙转氨酶测定滚肚索海战衡山烘堂大笑后海护阖护青家生孩子家无儋石肌骨蹐蹐精神衰弱激增駃卒梁父吟狸头六筦瞒天智莫讲牛童马走箝勒情性奇衺七雄任人唯贤颯白散板设吊慴惧申荐伸志事败垂成诗式纾宽舜琴漱润司田松筠之节五黄六月乡侯携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