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的意思、如若的詳細解釋
如若的解釋
[if] ——表示假設,正句據假設推出結論,相當于“如果”、“若是”、“要是”
如若仍前作惡,這咒語颠倒就念二十遍。——《西遊記》
詳細解釋
如果。 元 高文秀 《渑池會》楔子:“可遣人送玉璧至 秦 ,換取連城,以結兩國之好。如若不從,兩國幹戈必起。”《西遊記》第五三回:“如若三合敵得我,與你水去。”
詞語分解
- 如的解釋 如 ú 依照順從:如願。如意。如法炮制。 像,相似,同什麼一樣:如此。如是。如同。如故。如初。遊人如織。 比得上,及:百聞不如一見。自歎弗如。 到,往:如廁。 假若,假設:如果。如若。假如。 奈,怎麼
- 若的解釋 若 ò 如果,假如:若果。倘若。假若。天若有情天亦老。 如,像:年相若。安之若素。旁若無人。置若罔聞。門庭若市。 你,汝:若輩。“更若役,複若賦,則何如?” 約計:若幹(乶 )。若許。 此,如此:“以
專業解析
"如若"是現代漢語中一個具有文言色彩的連詞,用于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假如"。其詳細釋義及用法如下:
一、詞性與語法功能
"如若"屬于連詞,主要用于連接分句,引導表示假設或條件的從句,後接表示結果或推論的主句。它通常出現在句首或主語之後,引出假設性前提。例如:"如若下雨,活動取消。"(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105頁)
二、語義與用法
- 表假設關系
其核心語義是提出一種假設性條件,後續内容說明在該條件下可能産生的結果或應采取的行動。例如:"如若需要幫助,請隨時聯繫我。"(來源:《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432頁)
- 多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
相較于口語化的"如果","如若"帶有更強的書面語色彩和莊重感,常見于公文、通知、規章、文學作品或較正式的對話中。例如法律條文:"如若違反本規定,将承擔相應責任。"(來源:《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467頁)
- 常見搭配格式
- 如若 + [條件從句],(則/就)+ [結果主句]:這是最典型的用法,如"如若情況屬實,則立即處理。"
- 如若不然:固定搭配,意為"如果不是這樣"或"否則",用于提出相反的假設或後果,如"請按時提交,如若不然,視為放棄。"
三、使用場景
該詞適用于需要明确表達假設條件并強調正式性的場合,如:
- 規章制度:明确責任與後果("如若逾期未還,需繳納滞納金")。
- 通知公告:說明特定條件下的安排("如若天氣惡劣,比賽順延")。
- 正式文書或函件:提出條件性建議或要求("如若貴方同意此條款,請籤署确認")。
- 文學創作:營造莊重或古典氛圍。
注:以上釋義及例句參考依據為權威漢語工具書,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呂叔湘主編《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及古代漢語研究相關權威辭書。
(正文完)
網絡擴展解釋
“如若”是一個表示假設的連詞,常用于引導條件句,含義與“如果”“若是”相近。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 詞義: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假如”“要是”,用于提出某種條件或可能性。
- 詞性:連詞,連接前後兩個分句,前句為假設條件,後句為推論結果。
使用場景
- 書面語境
多用于正式文本或古典文學,如《西遊記》中“如若仍前作惡,這咒語颠倒就念二十遍”。
- 假設性陳述
用于強調假設的嚴肅性,如“如若不從,兩國幹戈必起”(元·高文秀《渑池會》)。
- 現代用法
雖偏書面,但現代漢語中仍可見,如“如若不然,她定會問罪”。
例句解析
- 古典文學:
“如若三合敵得我,與你水去。”(《西遊記》第五三回)
▶ 假設“你戰勝我”這一條件,推出“給你水”的結果。
- 現代句子:
“如若能拖住史進,便可解圍。”
▶ 通過假設“拖住史進”,引出後續行動。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如果、若是、假如、倘使。
- 反義詞:必然、肯定(需結合語境,如“如若”強調不确定性,反義為确定性的表述)。
補充說明
- 語體色彩:較“如果”更正式,常見于法律條文、協議或嚴肅論述中。
- 名字寓意:在姓名學中,“如”表依照,“若”表假設,組合後隱含“遵循某種條件”的深意。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典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西遊記》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拜谒寶墨拔爪邊埵避地嗶吱差操傳國垂象鹑野鬥悶子堆冰娥影放像機梵經鳳尾诏符勅革審公勤駭觀寒渡悍急懷胎花時假力于人驚心近型句戟拘鎖科研連日繼夜連枝同氣瀝述龍服亂墜天花路叟之憂篾如男士排隊攀想颦蹙砌壘親口三白鳥山戎師團市物私行送湯宿慧同升徒侶畏事窩頓鄉裡迓鼓銜夢憲批顯融小打小鬧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