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y at a respectful distance from sb.] 语出《论语·雍也》,原意是敬之而不亲近之意。现在常用来指对某些人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不愿理睬他,又怕得罪他,所以对他客客气气,但是绝不接近
他们是一些特权人物,专做伤天害理,两面三刀的勾当。对他们,他从来是‘敬鬼神而远之’
“敬鬼神而远之”出自《论语·雍也》,是孔子回答弟子樊迟关于“智”的提问时提出的主张。以下从含义、用法和文化背景三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原始语境
孔子主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意为治理百姓应注重道义,对鬼神保持尊敬但不过分依赖或迷信。这体现了儒家“重人事轻鬼神”的务实态度。
现代引申
现多用于两种情景:
二、用法与文化背景
三、近义词辨析
与“敬而远之”含义相近,但后者适用范围更广,可用于所有需疏远的人或事,而“敬鬼神而远之”更强调对神秘力量或特定对象的矛盾态度。
这一成语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性精神的体现,也在当代语言中保留了灵活的应用场景。
《敬鬼神而远之》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尊敬并远离鬼神,即对于灵异之物保持敬畏和避免接触,以避免不祥的事情发生。
《敬鬼神而远之》的拆分部首为教、角、示、言,共计7个笔画。
《敬鬼神而远之》源自《礼记·中庸》中的一句话:“酒也不怠,人之饮也;鬼神之饮也,酒之不祥也。”而繁体字为「敬鬼神而遠之」。
在古代,「敬鬼神而远之」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汉字写法,如「敬鬼神而疏遠」、「敬鬼神而躲避」等。这些写法都表达了尊重鬼神并保持距离的意思。
1. 我们应该敬鬼神而远之,以免招来不幸。
2. 他对于那些超自然现象总是持怀疑态度,不敢不敢靠近,一直秉持着敬鬼神而远之的原则。
1. 敬畏:对于某种力量或物体感到敬畏和敬重。
2. 远离:避免接触或离开某处。
3. 不祥:指不吉利、不幸的事情或征兆。
敬而远之、避之唯恐不及、敬而远遁。
亲近、靠近、接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