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金珰的意思、金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金珰的解釋

(1). 漢 代侍中、中常侍的冠飾。璫當冠前,以黃金為之,故名。《後漢書·宦者傳序》:“自 明帝 以後……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黃門亦二十人,改以金璫右貂,兼領卿署之職。”《文選·傅鹹<贈何劭王濟>》:“金璫垂惠文,煌煌發令姿。” 李善 注引 董巴 《輿服志》:“侍中冠弁大冠,加金璫,附蟬為文。”

(2).比喻高官。 南朝 宋 鮑照 《蜀四賢詠》:“如今聖納賢,金璫易覊絡。” 隋 江總 《華貂賦》:“隨玉珩之近遠,共金璫之去留。”

(3).用黃金裝飾的瓦當。《資治通鑒·晉成帝鹹康三年》:“以漆灌瓦,金璫、銀楹,珠簾、玉壁,窮極工巧。” 胡三省 注:“此金璫,蓋以金飾瓦之當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金珰(jīn dā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名詞,主要包含以下詳細釋義:

一、核心釋義

  1. 漢代侍中、中常侍的冠飾

    指漢代近侍高官(如侍中、中常侍)冠冕前部以黃金制作的裝飾物,形似蟬,并附貂尾,合稱“貂珰”或“金貂”。此為“金珰”最原始的典制含義,象征顯赫官職。

    來源:《後漢書·輿服志》載:“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珰,附蟬為文,貂尾為飾。”

  2. 代指權貴高官

    因金珰為高級近臣專屬冠飾,後引申為權貴或顯宦的代稱。如唐代詩人李賀《榮華樂》中“金珰綴兆”,即以金珰指代位極人臣者。

    來源:《漢語大詞典》“金珰”詞條釋義二

  3. 道教法器裝飾

    在道教文化中,“金珰”指步搖冠(一種禮冠)上的金屬飾片,多見于神仙畫像或高功法衣。

    來源:《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五:“女真冠……飾以金珰。”

  4. 華麗耳飾的古稱

    唐宋文獻中偶見以“金珰”指代金屬耳環,如敦煌寫本《搜神記》載女子“耳懸金珰”。

    來源:項楚《敦煌變文選注》考釋


二、曆史典制考據

漢代侍中佩戴的金珰為“附蟬”造型,取“居高飲潔”的象征意義,與貂尾合稱“貂蟬”。此制為皇權近臣的身份标識,至魏晉南北朝仍沿用。考古實證見于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漢代金蟬形飾件(見圖)。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代冠飾制度研究》


三、文學意象演變

在詩詞中,“金珰”常借代權貴或隱喻仙家儀容:


四、道教文化中的金珰

道教《步虛詞》描述仙真“金珰玉佩,肅整明璫”,指法冠上的金屬飾片,與“明珰”(耳飾)形成儀禮組合。現存明代道教水陸畫中可見三清神像冠冕飾有金珰。

來源:《道藏·三洞珠囊》


參考資料

: 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卷四十·輿服志

: 《漢語大詞典》第11卷,第1283頁

: 《道藏》第24冊,文物出版社影印本

: 項楚《敦煌變文選注(增訂本)》,中華書局

: 社科院考古所《漢代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科學出版社

: 《全唐詩典故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

: 《中華道藏》第42冊,華夏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金珰”是漢語中的古語詞,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1. 漢代官職冠飾
    指漢代侍中、中常侍等近臣冠帽上的黃金裝飾物。其位于冠前,以黃金制成,象征顯赫地位與官職權威。《後漢書》記載宦官“金珰右貂”的佩戴制度,傅鹹的詩句“金珰垂惠文”也印證了這一用途。

  2. 高官的代稱
    因金珰為高官專屬飾物,後世常以“金珰”借指身居要職者,例如唐代詩歌中用以比喻權臣或顯貴。

  3. 建築裝飾元素
    少數文獻中提及“金珰”指用黃金裝飾的瓦當(屋檐構件),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曆史演變
東漢明帝時期,宦官開始佩戴金珰,并搭配貂尾(“金珰右貂”)。至魏晉時期,金珰逐漸成為高級文官冠飾的組成部分,兼具禮儀與等級标識功能。

補充說明
需注意“珰”本意為耳飾,但“金珰”在冠飾語境中特指冠前裝飾,與耳飾無關。此詞現代已不常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案列疤瘌眼兒豹旅悲風比翼鳥剝複琩珫裳裾常筭炒貨稱意螭頭載筆除門餈糕打寒戰待女頂搭非彜風腳封墓改樣蓋子汞齊供物刮具歸貫海藍海圖恨不能泓穎皇太後賄門阍役火突畸躬吉光片裘競銷錦囊鸠閲累盛廉锷憭慄燎鑪馬人香密靜磨盤兩圓騎操輕舉傾心全羽确立三六九等審樂水肥順附説朝南話碳酸望風捕影濊濊洗煤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