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金珰的意思、金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金珰的解释

(1). 汉 代侍中、中常侍的冠饰。璫当冠前,以黄金为之,故名。《后汉书·宦者传序》:“自 明帝 以后……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亦二十人,改以金璫右貂,兼领卿署之职。”《文选·傅咸<赠何劭王济>》:“金璫垂惠文,煌煌发令姿。” 李善 注引 董巴 《舆服志》:“侍中冠弁大冠,加金璫,附蝉为文。”

(2).比喻高官。 南朝 宋 鲍照 《蜀四贤咏》:“如今圣纳贤,金璫易覊络。” 隋 江总 《华貂赋》:“随玉珩之近远,共金璫之去留。”

(3).用黄金装饰的瓦当。《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三年》:“以漆灌瓦,金璫、银楹,珠帘、玉壁,穷极工巧。” 胡三省 注:“此金璫,盖以金饰瓦之当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金珰(jīn dā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名词,主要包含以下详细释义:

一、核心释义

  1. 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冠饰

    指汉代近侍高官(如侍中、中常侍)冠冕前部以黄金制作的装饰物,形似蝉,并附貂尾,合称“貂珰”或“金貂”。此为“金珰”最原始的典制含义,象征显赫官职。

    来源:《后汉书·舆服志》载:“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

  2. 代指权贵高官

    因金珰为高级近臣专属冠饰,后引申为权贵或显宦的代称。如唐代诗人李贺《荣华乐》中“金珰缀兆”,即以金珰指代位极人臣者。

    来源:《汉语大词典》“金珰”词条释义二

  3. 道教法器装饰

    在道教文化中,“金珰”指步摇冠(一种礼冠)上的金属饰片,多见于神仙画像或高功法衣。

    来源:《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五:“女真冠……饰以金珰。”

  4. 华丽耳饰的古称

    唐宋文献中偶见以“金珰”指代金属耳环,如敦煌写本《搜神记》载女子“耳悬金珰”。

    来源:项楚《敦煌变文选注》考释


二、历史典制考据

汉代侍中佩戴的金珰为“附蝉”造型,取“居高饮洁”的象征意义,与貂尾合称“貂蝉”。此制为皇权近臣的身份标识,至魏晋南北朝仍沿用。考古实证见于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汉代金蝉形饰件(见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代冠饰制度研究》


三、文学意象演变

在诗词中,“金珰”常借代权贵或隐喻仙家仪容:


四、道教文化中的金珰

道教《步虚词》描述仙真“金珰玉佩,肃整明璫”,指法冠上的金属饰片,与“明珰”(耳饰)形成仪礼组合。现存明代道教水陆画中可见三清神像冠冕饰有金珰。

来源:《道藏·三洞珠囊》


参考资料

: 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卷四十·舆服志

: 《汉语大词典》第11卷,第1283页

: 《道藏》第24册,文物出版社影印本

: 项楚《敦煌变文选注(增订本)》,中华书局

: 社科院考古所《汉代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

: 《全唐诗典故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

: 《中华道藏》第42册,华夏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金珰”是汉语中的古语词,主要包含以下含义:

  1. 汉代官职冠饰
    指汉代侍中、中常侍等近臣冠帽上的黄金装饰物。其位于冠前,以黄金制成,象征显赫地位与官职权威。《后汉书》记载宦官“金珰右貂”的佩戴制度,傅咸的诗句“金珰垂惠文”也印证了这一用途。

  2. 高官的代称
    因金珰为高官专属饰物,后世常以“金珰”借指身居要职者,例如唐代诗歌中用以比喻权臣或显贵。

  3. 建筑装饰元素
    少数文献中提及“金珰”指用黄金装饰的瓦当(屋檐构件),但此用法较为罕见。

历史演变
东汉明帝时期,宦官开始佩戴金珰,并搭配貂尾(“金珰右貂”)。至魏晋时期,金珰逐渐成为高级文官冠饰的组成部分,兼具礼仪与等级标识功能。

补充说明
需注意“珰”本意为耳饰,但“金珰”在冠饰语境中特指冠前装饰,与耳饰无关。此词现代已不常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艾发衰容白迭巾白羊车百盏并门兵油子厝衷端冕钝騃放茅番薥诡特故剑情深国政寒野鹤顶鸟横谈河尾交臂失之角楼洁操洁矩觐对精坚谨凛锦泥军精葵藿倾阳唠什子劳心苦思掠草两广慢条厮礼明悊谬加缪龙黏黏糊糊鸟壳评选破式俏生生青墨寝苫枕土穷罄糗饵榷茶群谤羣舒然眉入殓拾金不昧首都爽脱熟耕疏爵唾壶晚岁握雨携云无麪馎饦嘻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