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稱京官外調。《後漢書·孝安帝紀》:“公府通調,令得外補。”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三:“加直昭文館,以父老,求外補。”《剪燈馀話·賈雲華還魂記》:“生雖居清要,而心念 雲華 ,未嘗蹔舍,因求外補。”
(2).指地方官。 宋 範仲淹 《饒州謝上表》:“伏蒙皇帝陛下,惟天為量,無大不容,與日垂光,何微弗照,止削内朝之職,仍分外補之符。”
外補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專業釋義,分别源自古代官制與中醫術語體系:
指中央官員被特旨任命為地方官職的特殊任職方式,區别于常規吏部铨選流程。
光緒朝《東華錄》載左宗棠奏疏:“請将刑部郎中譚繼洵外補甘肅鞏秦階道”,體現其打破常規遷轉路徑的特征。
指通過疏洩體表或通利二便,引導病邪向外排出的治療方法,與“内補”相對。
“外補”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京官外調
指舊時京官被調任到地方任職,屬于官員職位調整方式。例如《後漢書·孝安帝紀》提到“公府通調,令得外補”,宋代司馬光《涑水記聞》也記載官員“求外補”的案例。
代指地方官
因外調官員多擔任地方職務,該詞也引申為地方官的代稱。如範仲淹在《饒州謝上表》中提及“仍分外補之符”,即指地方官職。
在中醫理論中,“外補”與“内補”相對: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中醫案例,可參考相關文獻或專業資料。
八犍拔腳迸散脖子拐不穩步虛詞傳世大伯爺刀筆地簡風月門庭拂曉綱商高帽子冠蟬孤撮孤踝孤宦寒進火并貨賄公行吉典嗟悔無及京歌襟量濟勝之具酒鋪句調看桌了道類型涼蟬漫略昧陰惱火女宮賠帳評别霹拍曝場牽拉窮理居敬窮陋棄其餘魚三靈師姑草石鼓書院失約失語症守定絲包綫算計兒素箋痰飲停浸聞一知十無邊無際校籍夏種歇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