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靡的意思、羁靡的详细解释
羁靡的解释
见“ 羈縻 ”。
词语分解
- 羁的解释 羁 (羈) ī 马笼头:无羁之马。羁绁(.马笼头和缰绳;.喻束缚)。 束缚,拘束:羁押。羁绊。羁缚。羁囚。放荡不羁。 停留,使停留:羁旅(长久寄居他乡)。羁留。羁泊。羁滞。 古代女孩留在头顶像马笼头的
- 靡的解释 靡 í 浪费,奢侈:靡荡。靡费。侈靡。 分散:靡散(消灭)。 古同“糜”,糜烂。 笔画数:; 部首:非;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羁縻”的汉语词典释义详解
“羁縻”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词源、本义及引申义三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词源与本义
- “羁” (jī): 本义指马笼头。《说文解字》释为“马络头也”。引申为束缚、拘束、牵制。
- “縻” (mí): 本义指牛缰绳。《说文解字》释为“牛辔也”。引申为系住、束缚、牵制。
- “羁縻”合用: 二字本义均指拴系牲口的绳索,合用后核心含义为“束缚、牵制”,强调像用绳索拴住牛马一样加以控制,使其不能完全自由行动。
二、核心释义(引申义)
在历史文献和政治语境中,“羁縻”发展出特定的引申义:
- 笼络控制,维系不使脱离: 这是最常用且核心的含义。指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或藩属国采取的一种统治或管理策略,即不完全实行直接、严格的中央集权统治,而是通过册封、赏赐、联姻、设立特殊行政机构(如羁縻州、府、县)等方式,保持名义上的隶属关系,维持其一定的自治权,同时实现中央王朝的间接管理和控制。其目的是维持边疆稳定,防止叛乱或脱离中央管辖。例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体现了这种“维系联系,不使其断绝”的统治思想。
- 束缚,拘束: 保留其本义,指对人的行动、思想或事物的发展进行约束、限制。如“为旧礼教所羁縻”。
三、用法与例句
- 作动词: 表示实施笼络控制或加以束缚的行为。
- 例1(政治策略):唐朝在边疆地区广泛设立羁縻府州,任命当地首领为都督、刺史,实行羁縻政策。(参考《中国历史大辞典》相关条目
- 例2(束缚义):他志向远大,不甘心被琐事所羁縻。
- 作名词(较少见): 指羁縻政策或这种维系的状态。
四、现代引申
在现代汉语中,“羁縻”一词已不常用,其“笼络控制”的特定政治含义主要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其“束缚、拘束”的含义有时仍会在书面语或特定语境中使用。
权威参考来源:
-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著):对“羁”、“縻”本义的解释是理解该词的基础。现代有多个校释本,如中华书局版。
- 《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中的记载是体现“羁縻”政治含义的经典文献来源。
- 《汉语大词典》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作为大型权威语文工具书,其对“羁縻”的词义演变、用法有详细收录和解释。
-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其历史分册或相关条目对“羁縻政策”有具体阐述。
- 《中国历史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在涉及历代民族政策、边疆治理的条目中会详细解释“羁縻”制度。
网络扩展解释
“羁靡”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ī m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基本释义
-
系联与束缚
本义指用绳索系住或控制(如马笼头),后引申为对人、事的牵制或约束,如“羁靡州”指古代对边疆地区通过松散管理实现控制的行政区划。
-
政治上的笼络与怀柔
历史上多指中央政府通过非强制手段(如册封、联姻)维系对边疆或藩属的影响力,例如“羁縻政策”是古代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策略。
-
拘禁与控制
在具体语境中可表示对人或物的拘束,如“羁靡囚徒”指拘禁犯人。
词源与变体
- 字形演变:亦作“羇縻”或“羁縻”,属异体字关系,常见于古籍。
- 单字拆解:
- 羁(jī):原指马笼头,引申为束缚、停留(如“羁旅”);
- 靡(mí):此处通“縻”,意为系联、牵制,亦有“浪费”等义(需结合语境区分)。
使用注意
- 历史语境: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策略,现代多作学术或文学用语。
- 与“羁縻”的关系:二者常互通,但“縻”更侧重“维系”,“靡”则易与“浪费”混淆,需根据上下文判断。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或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邦教波斯湾不知所可草草朝恩杈桠逞智传集疵驳玼颣答剌不花对着和尚骂贼秃鹅陈发繇粉皮付丙符蔰改木輵辖光堂光照故常过口蛊灾海鳅寒膺洪同昏上鞯面醮酒计局救生圈踡曲伉行靠臂克石磕诈狂猘婪墨龙牌鹭鸶露醑末梢神经磨崖碑迁迻翘车勤辱秦丝桑陆山产手札硕果仅存司疆肆类酸不溜丢酥花提心在口外流顽疎消声匿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