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狐仙的意思、狐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狐仙的解釋

[a fairy fox;a fox spirit] 迷信者認為狐狸修煉而成的仙,人形,與人來往

詳細解釋

舊時傳說狐狸能修煉成仙,化為人形,與人來往,故稱。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狐仙能畫》:“北地多狐仙,人家往往有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四回:“他無意中把狐仙得罪了,那狐仙便迷惘了他,不知怎樣幹出來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狐仙是中國民間信仰和神話傳說中常見的超自然存在,特指由狐狸修煉成精、幻化為人形的靈物。其概念融合了動物崇拜、道教修煉思想及精怪文化,在漢語語境中有以下核心含義:


一、漢語詞典釋義

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定義:

  1. 《漢語大詞典》(第7卷):

    “狐仙”指傳說中修煉成精的狐狸,能幻化人形,具備超自然能力。古人認為狐狸吸日月精華,經數百年修煉可通人性、化人形,常以老者、書生或女子形象出現,亦稱“狐神”或“狐狸精” 。

  2. 《辭源》(修訂本):

    狐狸為“妖獸”,其修煉成形者稱“狐仙”,多居深山古墓,善變化、知禍福,民間常設祠供奉以求庇佑 。


二、文化内涵與特征

  1. 修煉與幻化

    狐仙需經數百年修煉(如《抱樸子》載“狐五百歲化人”),通過吸收天地靈氣或日月精華幻化人形,常保留狐尾等特征。此過程受道教内丹理論影響,體現“萬物有靈”觀念 。

  2. 雙重形象
    • 善靈形象:如《聊齋志異》中的報恩狐女,代表智慧與情義;
    • 邪祟形象:古籍亦載其迷惑凡人、竊取精氣,衍生“狐媚”等貶義詞 。
  3. 信仰習俗

    明清時期民間盛行“狐仙堂”,供奉“胡三太爺”“胡三太奶”為家宅守護神,尤在北方地區形成“四大門”(狐、黃、白、柳)信仰體系 。


三、曆史淵源與文獻記載


四、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狐仙”除指傳統精怪外,亦衍生出:

  1. 民俗符號:代表姻緣、財運的信仰對象(如港台地區“狐仙廟”);
  2. 文化隱喻:象征神秘魅力或狡黠特質,常見于影視及網絡文學 。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7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2.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 2015.
  3. 李劍國. 《中國狐文化》.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
  4. 袁珂. 《中國神話傳說詞典》.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3.
  5. 山曼. 《中國民間信仰》.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6.
  6. 幹寶. 《搜神記》. 中華書局, 2009.
  7. 蒲松齡. 《聊齋志異》.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8.
  8. 陳建憲. 《精怪》.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9.

網絡擴展解釋

狐仙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民間信仰中的核心概念,指通過修煉獲得法力的狐狸精怪,其解釋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基本定義

狐仙指狐狸通過吸收日月精華或人氣修煉成精,可幻化人形并與人類互動。這一概念源于道教衰微後興起的民間信仰,與黃鼠狼、刺猬、蛇、老鼠并稱“五大仙”。其形象多為美女,常被賦予迷惑人心的能力。

二、文化演變

  1. 上古祥瑞:先秦時期被視為四大祥瑞之一,《玄中記》記載“狐五十歲化婦人,百歲為美女”,漢代畫像常與西王母并列。
  2. 形象轉變:唐宋後逐漸演變為妖異象征,明清志怪小說中多描述其蠱惑人類的故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記載狐仙作祟事件。

三、分類體系

主要分為五大類:

四、信仰特征

在民間信仰中具有雙重性:既可作為農業神祇使者(如日本稻荷神信仰),也會被視作需要供奉安撫的對象。特殊群體如失意女性、社會邊緣人更易成為其信仰者。

需注意該概念具有明顯虛構色彩,現代多作為文化研究素材或文學創作元素存在。若需更深入的曆史文獻考證,可查閱《酉陽雜俎》《玄中記》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黯色半籌莫展搬枒貶潔閉門投轄沖蒙膽戰心慌點鬼敵特敦顔訪命分雪否定判斷幹淺閣殿貢墨公司馬觀音蓮鬼臼孤進衮衣繡裳鶴寒鴻畧黃羊肩勞任怨賈氏窺簾戒壇禁要罥罣居常爵裡刺咔嗒枯糜蕾鈴樂盲莅正鹭翿懋列墨鴉平公立七級浮圖秋講齊州肉羹如雷貫耳三眠設熬生活制度射傷稅捐殊鄰宿本跳浪鐵柱宮問訊夏澇顯佑笑微微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