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讥刺和议论。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夫衣无蔽肤之具,资无谋夕之储,而高谈 陶朱 之术,自同 猗顿 之策,取讥论者,其理必也。”《诗·桧风·桧谱》“於是 檜 之变风始作” 唐 孔颖达 疏:“言 季札 闻此二国之歌,不復讥论,以其国小故也。”
“讥论”是由“讥”和“论”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单字释义与组合逻辑展开分析。根据《汉语大词典》,“讥”的本义为“讽刺、指责”,如《说文解字》释作“诽也”,《左传·隐公元年》中“称郑伯,讥失教也”即用此义;“论”则指“议论、评说”,《广雅》注为“议也”,如《论语·卫灵公》“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中的辨析态度。两字结合后,“讥论”可解作“以批评或讽刺的方式展开议论”,多用于描述对某种现象、观点或人物的尖锐评论。
在古汉语文献中,“讥论”的用法可见于《后汉书·王充传》“讥论世俗,辩照是非”,此处指王充对时事的批判性论述。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于学术讨论或文学批评领域,例如《中国文学批评史纲》中提及“士人以讥论时政为风骨表达”。需注意的是,该词未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建议使用者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适用性。
(参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汉典网《汉语大词典》条目;《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讥论”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ī lùn,意为讥刺和议论,多指带有批评或讽刺性质的言论。以下是详细解释:
“讥论”是结合讽刺与议论的复合词,常见于批评性语境,需注意使用场合以避免歧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参考《抱朴子》或《毛诗正义》等文献。
巴漫悲疚悖冒贬匿博带伯落长黪衣草率从事吃官司饎人词汇学粗朴度市迩遥方诊沸卉负痾高逸格是乖迕宏整画饼充饥伙头军呼气简畅讲帏夹纾疾耕景序尽实酒次青衣决彻巨文科荣空却蓝绶量授留使龙纛陆郎卤汁绿浪梦影乾雪奇癖屈染然荻读书瑞信乳穗骚句捎马省究四从廋蔽提醒妄听五虫无热毋需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