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富恤貧的意思、安富恤貧的詳細解釋
安富恤貧的解釋
安定富人,撫恤貧民。比喻治國安民之道。如:“使富者安心,貧者贍養,此乃安富恤貧,富國強兵之道。”亦作“安富恤窮”。
詞語分解
- 安富的解釋 .使富者安定。《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五曰寬疾,六曰安富。” 鄭玄 注:“安富,平其繇役不專取。” 賈公彥 疏:“言繇役均平,又不專取,則富者安,故雲安富。”.安定富足。 唐 韓
- 貧的解釋 貧 (貧) í 窮,收入少,生活困難,與“富”相對:貧窮。貧寒。貧民。清貧。 缺乏,不足:貧乏。貧血。貧瘠。 絮煩可厭:貧相(刵 )。貧氣(a.絮煩可厭;b.行動态度不大方。“氣”均讀輕聲)。 僧道謙
專業解析
“安富恤貧”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社會倫理色彩的成語,指通過安撫富裕階層、體恤貧困群體的方式實現社會平衡。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一、語義拆解
- “安富”:“安”指安定、安撫,“富”指物質條件優越的群體,合指通過政策或道德引導保障富裕階層的穩定發展。
- “恤貧”:“恤”含體恤、救濟之意,“貧”指生活困苦者,強調對弱勢群體的關懷與幫扶,如《禮記·月令》中“恤孤寡,振乏絕”的記載。
二、曆史溯源
該理念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社會治理思想。《周禮·地官》提出“以保息六養萬民”,其中“安富”與“恤貧”被納入國家制度設計。漢代儒學進一步強調“均無貧,和無寡”,将貧富協調視為社會和諧的基礎。
三、現代诠釋
當代語境下,“安富恤貧”體現為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平衡機制,例如通過稅收調節分配、完善社會福利等政策工具,既保護合法財富積累,又實現基本民生保障,符合《現代漢語詞典》中“通過調節使社會各階層和諧共處”的釋義。
參考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商務印書館《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
“安富恤貧”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安定富裕階層并救濟貧困群體,實現社會平衡。以下從多個維度詳細解析:
1. 基本釋義
- 逐字解釋:“安”指安撫、安定;“富”指富人;“恤”為救濟;“貧”指貧困者。整體意為使富人生活安定,同時救濟窮人。
- 政策導向:強調統治者應兼顧貧富,既維護社會穩定,又保障弱勢群體,屬于古代治國安民的重要方針。
2. 曆史出處
- 典籍來源:最早見于《周禮·地官·大司徒》,原文提出“保息六養萬民”的六大政策,其中第六條即為“安富”,與“恤貧”并列。
- 治國理念:這反映出先秦時期已注重通過調節貧富矛盾來鞏固政權,避免社會動蕩。
3. 社會背景與演變
- 宋代後的觀念轉變:據研究,宋代以降,知識界逐漸強調貧富相須,即富戶在救災、濟貧中具有積極作用,主張保護富戶而非簡單“抑富”。例如,富人通過提供就業、赈災資源參與社會治理,成為“安富恤貧”實踐的重要力量。
4. 用法與語境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常作謂語或定語,如“推行安富恤貧之策”。
- 近義詞:“安富恤窮”“劫富濟貧”(後者更傾向強制分配,略有差異)。
5. 現代啟示
- 政策參考:這一理念對當代社會保障、稅收調節等仍有借鑒意義,體現公平與效率的平衡。
如需進一步探究其曆史案例或具體文獻引用,可參考《周禮》原文及宋代以降的經濟思想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辦事處蹦跶邊務冰食筆帖不屑一顧長門怨攙先誠惶誠恐瞋怒雨待補東寺度揆凡桃俗李鳳膏風回電激幹晷給節功程詭術顧景畫藝回茬胡支借訪接貴攀高靜落精勇擊鐵涓日樂昌破鏡獵戲琳珉隸農爐丁騾轎杩槎馬理墨家泥佛奴兵篷廬評奬奇才瓊扉棄逐榮鏡肉色膻腥數計説千説萬四至宋香陶缸天理昭然題扇橋替手蹄踵文理響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