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诗经》中《小雅》、《大雅》的部分内容,与“正雅”相对,一般是指反映 周 政衰乱的作品。《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诗·小大雅谱》:“《大雅·民劳》、《小雅·六月》之后,皆谓之变雅。” 孔颖达 疏:“《劳民》、《六月》之后,其诗皆王道衰乃作,非制礼所用,故谓之变雅也。”
(2).引申指有真实内容而具讽世作用的作品。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江湖间为诗者,復相倣傚,力或不足,则至於颠倒语言,重复首尾……亦自谓为 元和 诗体,而司文者考变雅之由,往往归咎於 稹 。”参见“ 正雅 ”。
“变雅”是《诗经》研究中的一个术语,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定义
指《诗经》中《小雅》和《大雅》的部分篇章,与“正雅”相对。这些作品多创作于周朝政治衰微时期,内容反映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现象。例如《大雅·民劳》《小雅·六月》等篇章,均被归为“变雅”。
背景与分类
根据《诗大序》,“变雅”与“变风”共同构成“变诗”,其创作背景是周王室衰落、政教失序的时期。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提到,这类诗“非制礼所用”,即不再用于礼仪场合,而是具有批判现实的功能。
“变雅”后来被引申为具有真实社会内容、蕴含讽喻批判作用的文学作品。例如唐代元稹在《上令狐相公诗启》中,将反映现实的诗歌与“变雅”精神联系起来。
注意:部分网络解释(如“言行从粗俗变文雅”)属于现代引申或误用,需结合古典文献理解其原始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