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 Ku Quan Shu(Complete library in the Four Branches of Literature)] 中國清代編修的大型綜合叢書。乾隆38年(1773)開館編修,乾隆46年(1782)完成。共收書3503種,計79337卷。分經、史、子、集四部,44類。收錄了中國曆史上最有價值的文化典籍。全書共繕寫7部,分藏于北京、承德、沈陽、鎮江、揚州、杭州等地。其中文津閣本現存北京圖書館,是七部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
《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一部大型綜合性叢書,其名稱源于中國古代圖書分類體系“經、史、子、集”四部。以下是詳細解釋: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由乾隆皇帝主持編纂,始于1773年,曆時13年完成。共收錄古籍3462種,約79338卷,分裝3.6萬餘冊,總字數約8億。參與編撰的學者達360餘人,抄寫人員超3800人。
全書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共44類66屬:
乾隆下令抄寫7部,分藏于北京文淵閣、沈陽文溯閣等地,現存4部(3部完整,1部殘本)。
現代語境中,“四庫全書”常被用來比喻知識體系的龐大或學識淵博。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研究資料。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文化經典之一,是一部巨大的文獻集成。它包含了曆代文人學者的著作、經部、史部、子部和集部等各類文獻,共計七百八十種書籍,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巅峰之作。
《四庫全書》的拆分部首是“勹”和“冊”,其中“勹”在現代漢字中作為底部部首,表示包裹或包裹的意思,而“冊”是一個單獨的漢字,表示卷、冊或書。《四庫全書》共有14畫。
《四庫全書》的創始人是清朝時期的著名學者和文化官員紀曉岚。他宣布了收集整理全國文獻的計劃,并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協作的方式,完成了這個龐大的文獻集成工作。該書于1773年出版,在清代的1794年完成了整理工作。
《四庫全書》的繁體字是「四庫全書」。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四庫全書》的字是以篆書形式書寫的。篆書是古代漢字的一種字體形式,特點是結構簡潔、筆畫獨特。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寫法發生了變化,因此現代使用的字體已經與古代有所不同。
在寫作時,我們可以用《四庫全書》這個詞來形容一部文獻非常豐富和詳實的巨著。例如:這本書是我國古代文學的《四庫全書》,其中包含了各個朝代的文學作品和曆史記載。
組詞的話可以有:府藏四庫、四庫全書選、四庫禁書等。
近義詞可以有:四庫全書的同義詞可以是四庫集成。
反義詞可以有:四庫全書的反義詞沒有一個非常明确的詞,但可以使用“不完整”、“零散”等詞語來表示相反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