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借音的意思、借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借音的解释

指通假字改变声调以从本字的读音。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上:“书之难,不唯句度义理,兼在知字之正音、借音。若某字,以朱发平声,即为其字,发上声变为某字,去、入又改为某字。转平、上、去、入易耳,知合发不发为难……至如‘亡’字、‘无’字、‘毋’字,并是正‘无’,非借音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借音”是汉语词汇学和文字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核心含义是指在书写或表达时,借用与某个词(或语素)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它体现了汉字表音功能的一种特殊应用。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核心定义:假借同音字替代

    • 当一个词(或语素)需要书写出来时,有时不写其本字(即通常用来表示该词的那个字),而是写另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个被借用的字,其字形和本义通常与要表达的词义无关,仅仅是利用了它们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这一点。
    • 来源依据: 这一概念是传统“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中“假借”造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在解释“假借”时明确指出:“六书之一。许慎《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意思是语言中有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同音字来表示。” 这包含了“借音”的核心思想。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在文字学中的应用:通假字与假借字

    • 通假字: 这是“借音”现象在古书中最常见的体现。指古人在书写时,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例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字,就是借用它来表示“悦”的意思(愉快)。这里的“说”就是“悦”的通假字,借用了“说”的读音来表示“悦”的意义。
    • 假借字: 在“本无其字”的情况下,长期固定地借用某个同音字来表示一个新的词义,这个字就成了该词义的假借字。例如,“来”的本义是“小麦”,后来被长期借用来表示“到来”的“来”,其本义反而很少用了。这也是基于读音的借用。
    • 来源依据: 王力先生在其《古代汉语》教材中系统阐述了通假现象,指出:“所谓通假,就是古人写作时,没有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3. 在词汇学和修辞学中的应用:谐音

    • “借音”原理也广泛应用于语言表达中,形成“谐音”修辞格。这指利用词语之间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达到含蓄、幽默、双关或避讳等效果。
    • 例子:
      • 民俗:过年贴“福”字倒贴,寓意“福到(倒)了”。
      • 歇后语: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 广告语:某止咳糖浆广告“咳(刻)不容缓”。
    • 这些都是利用词语读音的相同或相近(借音),来表达另一个相关的意思。
    • 来源依据: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将“谐音”列为重要的辞格之一,指出其特点是“利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使词语具有双重意义”。 来源: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

总结来说,“借音”是指在汉语使用中,基于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借用甲字来表示乙词(或乙义)的语言文字现象。它既是古代汉字记录语言的一种重要手段(体现在通假字、假借字上),也是现代汉语中创造语言艺术效果(如谐音双关)的常用方法。

网络扩展解释

“借音”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学术研究和文学应用来理解:

  1. 通假字中的音调调整(来自古代文字学研究) 指通假字通过改变声调以符合本字的读音。例如在唐代李匡乂的《资暇集》中,强调通假字需根据本字调整发音()。这种用法常见于古籍注释,属于汉字通假现象的一种表现。

  2. 文学创作中的谐音替代(现代语言学解释) 指利用音韵相近的字词代替原字,以达到特殊表达效果。例如在诗词、谜语中,通过谐音增加趣味性()。如用“莲”代替“怜”,既保留语音关联又赋予新意象。


补充说明:第一种解释侧重古汉语文字学,第二种更偏向修辞手法。需根据具体文本判断其含义,若研究古籍建议参考《资暇集》等文献(),分析文学作品时可关注谐音双关的应用()。

别人正在浏览...

阿小百足之虫﹐至断不蹶奔泷表笺憋懆材铺朝出夕改丑诧戳脊梁骨打得好殚形踶马湩乳丰年瑞奉问圪针光宠过冬作物汉之季画格皇木混然天成活命奖赏翦馘焦腐噤口酒炙考究枯克擂鼓鸣锣乐未央良笔灵鞉梦兰妙觉抹摋内宰相喷粪普济羣生牵离碕角启开勤劝亲遇人物僧舍盛溢时当汤匙托形绾毂危言核论握发吐哺乌衣乡部衔命贤知小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