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 would be impolite to decline] 卻:推辭,拒絕。對别人的饋贈或盛情邀請加以拒絕,就顯得對人不恭敬。常與“受之有愧”連用
我合你說也說不到卻之不恭,卻是受之有愧了。——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
《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謂拒絕邀請或饋贈是對别人不恭敬。後多用為接受邀請或饋贈的客套話。《金6*瓶6*梅詞話》第三九回:“小道蒙老爹錯愛,疊受重禮,卻之不恭,受之有愧。”《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六回:“你 車老爺 那麼賞臉,實在是卻之不恭,咱們就同去。” 原非 《曹書記買馬》十:“話說到此處,卻之不恭, 喜有娘 也就叫 喜有 收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卻之不恭漢語 快速查詢。
“卻之不恭”是一個常用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釋義 拼音為què zhī bù gōng,核心含義是:對别人的邀請、贈予等,若直接拒絕會顯得不恭敬。常作為客套話,表達接受時的謙遜态度,多與“受之有愧”連用。
二、出處與典故 出自《孟子·萬章下》中孟子與弟子萬章的對話。孟子認為,若反複推辭尊者的贈禮,反而是不恭敬的表現,因此應坦然接受。
三、使用場景
四、語言特點
五、例句參考
提示:該成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口語中可簡化為“卻之不恭,受之有愧”,兼具禮節性與文化意蘊。
《卻之不恭》是一個成語,用于形容人對待長輩或上司時态度不恭,表現出不尊重的态度。
《卻之不恭》的部首是“卩”,它屬于漢字的右半部分,并且通常用于表示動态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5畫。
《卻之不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莊子》一書。在書中,有一個故事講述了莊子的一位弟子蔔商和一個阿城先生的對話,其中使用了“卻之不恭”這一表達。
《卻之不恭》的繁體寫法為「卻之不恭」。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卻之不恭》的整體結構基本保持一緻。在古代,可能會對字形的細節、筆畫的連接方式等有所調整。
他對長輩的态度卻之不恭,連基本的禮貌都不懂。
尊卑、尊敬、尊重、恭敬、恭順、恭謹、恭奉
不敬、輕慢、不遜
尊重、恭敬、敬重
【别人正在浏覽】